第42部分(第3/4 頁)
團,見大家都一副“這個演講我真的很滿意”的笑容,好奇心促使下,便忍不住低聲問了問旁邊的人。
明夏的演講有一分鐘,誰也沒那麼好的記憶力,便都只挑了印象最深的部分。
“九色鹿”的故事,走在街上隨便問,基本都知道,但這個故事其實出自莫高窟,創作時間還是北魏,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
“欲r speeh ade e feel that this year is the tie t pn a trip t ga grttes t see urals。(你的演講讓我覺得,今年是時候計劃一次去莫高窟看壁畫的旅遊了。)”拿起話筒,坐在中間的女評委老師讚美道。
明夏很高興:“thank 欲, teaher。 the urals in ga grttes are very interesting。(謝謝老師,莫高窟的壁畫很有趣。)”
女評委老師笑了笑,放下話筒,沒再說話。雖然說,這個最後會被剪輯成節目,但本質還是比賽,評委和選手對話太多容易引起誤會。
儘管,她其實對明夏非常的好奇。
是巧合還是興趣?這個女孩竟然對莫高窟壁畫和“九色鹿”的來源、創作背景、作品意義等方面都如此的瞭解。
但幸運的是,還有第三個環節,是“評委答辯”,她就可以趁機問問自己想問的幾個問題。
演講完畢,明夏便回到自己原先站著的位置,朝第二個參賽選手友好地笑了笑,示意他應該上場了。
第二個參賽選手扯了扯嘴,笑不出來。
他都要慌死了!
原本,他還慶幸自己不是第一個,祈禱排他前面的明夏可以發揮失常,還趁著上臺前的最後幾秒,登入微博轉發了好幾條錦鯉。
畢竟,她是第一個上場的選手,只要表現不夠好,就能“拋磚引玉”地襯托自己,使得他反倒拿到相對較高的分數。
可結果,顯而易見,明夏的英語水平就夠好了,居然在內容上面也那麼精彩,又是“皮影戲”又是“莫高窟壁畫”的,大家都是高三狗,她怎麼還有那麼多時間搞這些有的沒的?
還拋磚引玉?他看是拋鑽石砸磚!
鑽石是指經過琢磨的金剛石,比磚硬多了,也貴多了,用來形容他和明夏實在是太合適了,他真是一個形容詞小天才呢,看來語文成績有上升空間,嘻嘻嘻,明夏的語文可不一定有他好。
他真的一點都不難過呢。
第二個參賽選手苦兮兮地開始了阿q精神。
之前,在第二個環節結束的時候,女評委一時間沒忍住,多說了幾句話,便在第三個環節開始後沒有率先開口。
但其他的幾個評委,尤其是外國的那個評委,則還是對明夏在第一輪自我展示環節中表演的“皮影戲”更為驚豔和喜歡。
並不是說明夏耍皮影的記憶有多好,而是現在皮影戲本就少見,更何況是在這種場合、這樣的年紀,會耍皮影才顯得格外的難得。
那個外國評委對華國的歷史和風土人情比較感興趣,實在感興趣得不行,早就心裡撓癢癢了,忍不住問了幾句她這方面的問題。
但以防和明夏帶來壓力,他特意強調了,這只是英語比賽,答案沒有對錯之分,只要她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態度以及已有認知即可。
明夏既然在第一環節準備了“皮影”,當然是做足了準備和了解的。
《禮記·中庸》中寫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對外國評委提出的問題,明夏全都對答如流。
放下話筒,外國評委滿意了。
坐在最左邊的男評委老師曾經去莫高窟旅遊過,出於興趣,便問了明夏關於莫高窟彩塑藝術和建築藝術方面的問題,還問了他最喜歡的莫高窟三二0窟的《西方淨土變》:“你知道這幅畫上面畫的是什麼嗎?”
然後,便一臉期待地等著明夏的回答。
《西方淨土變》創作於盛唐時期,畫面中部,是一個綠波浩渺的七寶池,雕欄環飾,各色蓮花盛開其中。佛和菩薩坐在蓮花之上,面容慈祥,池上彩雲繚繞,化佛騰雲,池中童子嬉戲,純真可愛,池下樂師舞伎,樂曲胡舞……
整幅壁畫,呈現出了一副歡樂、祥和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所以稱之“淨土”。
明夏對莫高窟沒有細緻研究,這些都是在看書時,因為覺得很出名,就順帶著上網查了一下,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