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4/4 頁)
道,但他礙於顏面在方才只做了一問一答,此時不管如何選擇,都已佔不到好處。
張軒的姿勢十分端正,朗朗如勁松:“既如此,學生不才,還請先生指教。”
他肅立整冠,理好因搬琴而皺起的衣袖,撩袍盤膝坐好。
從袖中掏出素帕,仔細將手指一一擦拭過後,張軒才雙手壓琴,抬頭直視劉拂:“先生,學生開始了。”
劉拂同樣坐好,攤手示意道:“請。”
張軒凝神靜思,指尖清撥慢捻,幽婉清新如陽春三月的樂聲由弦上泛出,琴音純粹清澈,使人聞之忘俗。
一曲畢,二十餘人同坐的小花園中除了呼吸聲外,再無其他聲音。
包括劉拂在內的所有人,都沉浸在方才的春日曲中。琴聲悠悠配著園中榴花微香,將人帶回了幾個月前的初春時光。
張軒靜坐於琴前,極力忍耐,也壓不住唇角的一抹得色。
只是在超凡的琴藝之下,這點傲氣也變得恰如其分。
許久之後,劉拂才打破了這份怡人的靜默:“古人評琴音,有四善九德,張同學已得其中十味,引人入勝,實屬難得一聞之佳音。”
她的誇獎誠懇非常,即便話中仍留有餘地,張軒心中雖有不滿,卻也無法反駁。
雙手撐地站起,張軒向劉拂一揖:“多謝先生誇獎。”
第120章 師說
即便二人是在切磋; 但先生已帶頭誇讚,同窗們自然也不會吝嗇誇讚之詞。
在他們話將說盡時,劉拂才再次開口道:“以各位同學品鑑之力,當可聽出張同學指下; 缺的是哪三味?”
滔滔不絕的讚譽被這輕飄飄地問題逼停。
在場眾人除年歲最長的張軒外; 最多不過廿五之齡。以五歲啟蒙開始算起; 拋去十年通讀記頌四書五經等經典文章的時間,大多數人剩下的時光,都消耗在了八股文章與的練習上。即便有詩會文會之類的機會與同窗和其他讀書人一起遊玩賞樂、投壺撫琴、寫詩作畫陶冶情操; 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可以為自己駁個才子名聲的“正道”上。
除了琴藝確實不錯; 看起來也真心喜歡彈奏的張軒外; 怕是二十七人中再無一人看過東漢文學家蔡邕所著的《琴操》與唐朝吳兢所著的《樂府古題要解》。
更不會知曉其中所述四善九德,到底是哪四善; 哪九德。
而唯一可能知道的張軒,卻不在劉拂的問詢範圍內; 方才還被眾人誇讚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