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2/4 頁)
琴音不過剛起,少年人們卻都已痴了。
秦恆扯住身旁謝顯的袖子,張嘴欲要說些什麼,開開合合,哪怕有千言萬語都不忍吐出哪怕一點聲音,只怕擾了琴音。
數次之後,他終於放棄了說話的打算,緊緊閉著嘴,痴痴望著臺上的劉拂。
作者有話要說: 蔡邕:我沒有,我沒說過
四善九德是明朝冷謙《琴書大全·琴制》裡第一次提到的(大概),因為本文設定沒有明朝,所以挪到蔡邕身上了
·
感覺這章會短到你們想打我2333不過過年嘛,寶貝兒們理解下麼麼麼
·
《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121章 高山
琴聲錚錚; 抑揚頓挫意味無窮,閉目細聽,高山巍峨似在眼前。
便是最年幼的劉昌,也在音調起時聽出這是一曲《高山》。
在一聲長嘯般的琴鳴後; 默然佇立的學子們都睜開了眼睛; 他們情態各異; 有的心緒翻湧面紅耳赤,有的神色怔忪深覺自身之渺小宇宙之無窮,全是被這一曲勾出了無限思緒。
站在最前方的張軒即便沒有看到同窗們的神情; 也已知道自己輸了。
好在先生強過學生; 本就是應當的; 他雖未能出個天大的風頭,卻也在剛剛博得不少風光。而且……張軒抬頭望著臺上的小先生; 心中一半慚愧一半不自在。
是羨是妒,連他自己都鬧不分明。
十六歲; 他十六歲時剛獲了縣案首,一朝由農戶之子成了縣裡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正是最少年輕狂志得意滿的時候; 對未來有著無限期限。
可即便他廿歲中了鄉試透明; 曾是書院中的頭一份; 可在周行方奇然等新生入學後,就再保不住這份榮耀。
那抱團同來的四人中,就是出身最差的謝顯,也比他強上不止千百倍。
本以為這小先生本身才學全是虛耀; 藉著幾家公府的名頭混進書院,是以山長才會讓他教授六藝這種排不上名號的雜課,卻不料自己低估了對方,也誤會了山長。
張軒一邊胡思亂想著,一邊不自覺地被琴曲吸引,忘乎所以。
他心中五味雜陳,又是自矜自負,又是自卑自憐,在琴聲中被那大氣雄渾的意境引動,竟不覺紅了眼眶。
及至最後,一聲如金石相擊般激昂的長音響起,如抒懷長嘯使人氣血翻騰壯志勃發,直擊胸臆。
張軒兀地睜大眼睛,僵硬地抬手抹去通紅眼角趟下的淚痕。
琴音漸漸消散時,從自己構造出的幻境中醒來的眾人才恍惚地發現,他們並非登臨絕頂一覽眾山小,而是立在晉江書院的花園子裡。
《高山》一曲共分八段,一為嵩嶽崢嶸、二為崑崙嶻嶪、三為天空獨嶂、四為霞起群峰、五為晴嵐積翠、六為暮煙凝紫、七為躡履思登、八為振衣懷嘯。
此時一曲已畢,張軒心中尷尬非常,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先行認輸,好留個面子。
他踏前一步,拱手彎腰還未來得及說話,就被再起的琴音打斷。
“先生!您……”張軒猛地抬頭,直視劉拂,面上滿是驚疑。
不止是他,便是連周行等對劉拂性情熟知的人,也不覺變了臉色。
那琴聲一轉,從巍峨山巔轉入浩渺無垠的水域,竟是直接由《高山》之尾接上了《流水》。
不提張軒等愛琴之人,其餘學子雖只是薄曉音律,卻也知道自唐之後《高山流水》便已分為二操,前八段為《高山》,後七段為《流水》,再無人合而彈之。
而他們的先生……
竟是重和了這二曲!
劉拂心神已全溶於指尖思弦,對臺下學子的驚訝全然不知。她雙目輕闔,沉浸於琴意之中。
離她最近的張軒將劉拂神情全看在眼中,在看清她臉上自然而然的欣喜陶醉時,心中猛然一驚。
他突然想起,自己少年時第一次彈奏出整首曲子時,也是這般發自內心的歡喜。
正當張軒陷入沉思時,劉拂指尖輕顫,已轉了曲風。
若說方才她的琴聲,是江河湍急於礁石奇絕處激越奔流,最終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