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第2/4 頁)
汴河。高陽公主也被皇后召進宮,每日陪伴在皇后左右。”
這是要動手了?!
蕭南的心也怦怦直跳,雖然她上輩子也經歷了京城的那場政變,但畢竟只是圍觀,並沒有親自攙和進去。
而且上輩子的時候,由於她與孃家斷絕了關係,很多宮中的內幕她並不知道,她只確定太子是最後的勝利者,然後極力勸說李敬去投奔太子。李敬也確實去了,她則守在京城外的田莊裡等候訊息。
她記得那時京城城門關閉了好幾日,內外訊息不通,她與李敬也失去了聯絡。等她收到李敬的信時,京中的亂事已經平息。
與前世相比,這輩子蕭南的命運軌跡有著明顯的不同,上輩子,可沒有人在政變前提前給她送信。
此時,蕭南已經明白了阿耶這話的意思,這是要勸她們暫時不要回京,好躲避幾天後發生的政變呀。
感覺到父母對她的關愛,蕭南心頭暖流湧動,感動之餘,她更是下定決心,孃家這般厚待她,她定要全力回報……
ps:額,依然卡文呀,謝謝親們的小粉紅,謝謝親們的打賞和評價,o(n_n)o謝謝
☆、地005章 禮物(二)
不過,現在並不是想這些的時候,目前首要解決的是他們夫妻要不要返京的問題。
若是返京的話,又該領什麼差事。
崔幼伯和蕭南沉思良久,才緩緩抬起頭,看了看彼此,蕭南輕輕頷首,示意他先說。
崔幼伯輕咳了下,先直起身子行了個禮,表示對岳父的謝意,然後才緩聲道:“阿耶,您的意思小婿明白,不過,小婿的孝期早就過了,一個月前,太子便命人給小婿寫了信,命小婿除服後儘快返京。因家中事務繁雜,這才拖延至今。實不好再拖延下去了。”
蕭鏡和大公主不是蕭南,他們沒有預知,只是根據當前的情況做了個大概的推測——未來一兩個月內,京中必有大亂。
所以,蕭鏡勸他們夫妻三個月內都不要返京,等這次變故過去後,再回去也不遲。
但,正如崔幼伯所言,他們不能再脫下去了,他們為祖母守孝,說是三年,但實際上應該是二十七個月,早在幾個月前,他們的孝期就滿了。
只是崔幼伯和蕭南都不放心洛陽這邊的慈安草堂和博文館,想將這些安排妥當後再進京。
而在太子那兒,崔幼伯雖不是什麼要緊的人物,但好歹也是被太子用硃筆記在屏風上的儲備人才。一聽說崔幼伯的孝期滿了,便寫信給崔幼伯,命他儘快返京,他那裡還給崔幼伯留了個太子舍人的缺兒。
太子舍人,太子的貼身秘書,品級不是很高,也是從六品的小官,但貴在與太子的關係親近。等做上太子舍人的,無一不是太子的心腹親信。
若是放在平常,蕭南定會開開心心的送崔幼伯去東宮。
可現在是非常時期呀,吳王他們一旦發動了,一時砍不到太子太子身邊的近臣便成了靶子。
上輩子,李敬閒聊的時候就曾經提到過,侯君集的人大白天的殺到了東宮,東宮的賓客、舍人、詹事以及內侍等死傷了好幾人呢。
崔幼伯不是走投無路、需要孤注一擲的政治投機客他出身名門,又有功名在身,只要按部就班的走下去,仕途就差不了。沒必要為了表忠心而把命葬送掉。
為了安全,那就不返京?
崔幼伯和蕭南齊齊搖頭,太子都親自寫了信,他們卻遲遲不動身這不是不識抬舉嘛。
而且等政變過後,太子定會懷疑崔幼伯為何不返京,到時候再定他一個附逆的罪名就慘了。
思來想去,還是返京吧,只要他多留心些,應該也能平安度過。
對此,蕭鏡也反覆思考過,他聽了崔幼伯的話微微點點頭,然後道:“回去倒也無妨,若是能領個其它的差事或者幫太子做些暫時看著要緊,實則閒散的工作就好了。”
蕭南一聽這話,腦中靈光一閃,雙眼亮晶晶的說道:“聽了阿耶的話,我倒是想起一事。”
原本這件事,蕭南想留著編訂全書的時候再拿出來。不過,此時情況緊急,她提前拿出來倒也無妨。
而且,她剛才還在想好好回報孃家,正巧可以藉此事給孃家送份大禮。
蕭南越想越覺得此事可行她理了理思路,道:“博文館的事兒,想必阿耶都知道了。這幾年為了抄寫古籍,郎君與我都投入了極大的人力和財力,但還是隻抄寫了兩份,當時我就想若是能有個什麼法子大量印刷書籍就好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