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部落又分為左右廂,其
中左廂五姓稱為五咄咄,每部各置大啜領之;右廂五姓號五弩失畢,每部各置大俟斤以領
之。由此可見,“啜”與“俟斤”乃是突厥某部官長的名號。“吐屯”是突厥派駐被徵地
區的監領官,“頡利發”這一名號有時用來授予被征服王國的君主。《舊唐書;突厥傳下
》載,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時,“對西域諸國王悉授頡利發,並遣吐屯一人監統之,督其徵
賦”①。回紇即今維吾爾族人的祖先。在漢文史籍中,它又被稱為袁紇、韋紇、回鶻、畏
兀兒等。這些異稱其實都是“維吾爾”一詞的不同音譯。回紇的國家制度,兼採突厥和唐
制。可汗的子弟稱特勒,別部領兵者稱“設”,大臣有葉護、俟利發、達幹、吐屯等,這
是突厥的制度;另外《新唐書;回鶻傳》說,還有“外宰相六,內宰相三,又有都督、將
軍、司馬之號”,這些官稱都是唐的制度。回紇在唐太宗時為瀚海都督府,那時,回紇的
首領吐迷度雖然是唐朝的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但在其部族內則自稱可汗。回紇可汗在
“九姓鐵勒”等部皆置都督,以管理各部事務。在其他部則派監使,以督責貢賦,監察政
事,這個“監使”實際上也就相當於突厥在西域各國所置的吐屯。安史之亂以後,回紇成
為北方繼突厥而後起的一個大汗國,東北的奚、契丹等皆為其所役屬。二、吐蕃,吐蕃是
藏族的祖先。在西藏高原,很早就有人類居住。戰國以後,在民族鬥爭中失敗的羌族部落
,如越帯�肌⒎⑶肌⑻旗浮⒚蘊頻炔浚�賈鸞デㄒ頻轎韃氐厙�K�嗆偷鋇厝嗣襝噯諍希�
繁衍發展,形成了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動在雅隆河谷(西藏窮結縣)的犛牛部,
統一犛牛部各部落的叫棄聶棄贊普。“贊普”是雄健丈夫的意思,以後成了吐蕃君長的專
稱。贊普妻稱為末蒙。從七世紀松贊干布建立統一政權算起,到九世紀後半葉分裂衰亡為
止,這個王國大約存在二百餘年。吐蕃的王族稱為“論”(有大論、小論),宦族稱為“
尚”。論和尚構成了統治階級的核心。大論、小論即大相、副相。此外還有內大相(也稱
為論莽熱)、內副相、小相各一人。又有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皆任國事。由這些
官員所組成的中央機構,《新唐書;吐蕃上》說它“總號曰尚論掣逋突瞿”。吐蕃原來信
奉缽教,後來又從唐朝輸入佛教,缽教巫師和佛教上層僧侶也是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吐蕃的官制除本族特有的外,也兼採唐制。據漢籍文獻記載,吐蕃官名有宰相、中書
令、都元帥、尚書令等。這些官,可能是根據唐代官名而意譯的,其實際不一定如唐代那
樣有細緻的分工。從棄聶棄開始,吐蕃確定了酋長世襲制度,《冊府元龜》卷961《外臣
部;土風》說:“其設官,父死子繼,絕嗣則近親襲焉”。吐蕃在地方上實行軍政合一的
制度,把全境劃分成四個軍事行政區,即拉如、葉如、伍如、雲如,各區的領兵軍官兼任
地方行政長官。每區又分上下兩部,其下有若干千夫長以統部民。從《舊唐書;吐蕃傳下
》的記載中,可知吐蕃的地方官也兼採唐制,設節度使、觀察使等職,節度使之下設州,
州置守將,如維州守將悉怛謀。軍事據點設討擊使,如別將尚恐熱為落門川討擊使。三、
南詔隋唐時期,在今雲南地區錯雜散居著許多部落,名號繁多,難以勝計。就種族來說,
主要有白蠻和烏蠻。從七世紀初葉到中葉,烏蠻部落不斷向洱海地區遷移,它們征服了當
地的白蠻,建立了六個詔。烏蠻稱王為詔,六詔就是六個王國。南詔王姓蒙,始祖叫蒙舍
龍。公元653年,舍龍子龍獨邏開始建詔,並依附於唐朝。到南詔王皮邏閣時,漸次消滅
了其他各詔,建立了統一的南詔國,定都太和城(大理市南)。自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年),冊封皮邏閣為雲南王起,到唐昭宗天覆二年(公元902年)鄭氏建立大長和
國止,南詔在西南地區立國160餘年。南詔王是一國的最高統治者。其下設有清平官6人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