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部分(第2/4 頁)
段時日。少帥過一段時日要來開羅了。”
1941年7月17日,這是必將載入人類史冊的一天。從波蘭戰爭開始就一直僵持了近兩年的歐洲戰場上陡然間風起雲湧、戰火紛飛。狹窄的英吉利海峽間一時間艦艇如雲、艨艟如林,一支支龐大的艦隊翻江倒海地奔騰縱橫在汪洋海面上;被鋪天蓋地的鋼鐵洪流所徹底覆蓋了的海上天雲間,無數密密麻麻、銀光閃閃的戰機飛蝗般地遮天蔽日、密佈蒼穹;無數道烈焰狼煙騰空而起,沖天飛揚、直貫長霄,地動山搖的雷霆爆炸聲、驚濤駭浪的咆哮怒吼聲、巨口徑艦炮天崩地裂的轟鳴炮擊聲…一起交融充斥滿了海天寰宇之間。後起之秀的德國公海海軍艦隊與老牌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的最終大決戰終於拉開了序幕!
英國陸軍力量在敦刻爾克、北非、中東、遠東的這四處戰場遭到了徹底的覆滅,而英國皇家空軍力量也在與德國空軍的不列顛空戰的較量中精銳消耗殆盡,可謂元氣大傷、一蹶不振;至於英國本土最後的王牌和守護神,皇家海軍艦隊也因為中東產油國和非洲殖民地的相繼淪喪以及德國潛艇部隊的“海底狼群”對英國本土的絞殺封鎖戰而陷入了燃料極度匱乏的惡劣局面;而這一系列的戰爭進展無一不讓希特勒欣喜若狂、按捺不住,再加上中國東北軍最高統帥張學良上將曾警告過他,“如果德國不徹底擊垮英國就貿然地進攻蘇聯,那麼東北軍將退出軸心國聯盟”,這一起促使希特勒以及德國最高武裝統帥部狠下決心,籌備了一年多的登陸英國本土、代號“海獅”的龐大作戰就此展開!
登陸英國本土的戰役是繼剛剛結束的中日沖繩島戰役後又一次規模史無前例的兩棲陸海大戰,無路可逃而背水一戰的英國皇家海軍為了保衛英倫本土而精銳主力傾巢而出、決死拼殺;而德國海軍為了能徹底地一舉擊垮英國,也同樣將手中的王牌盡數丟擲。參加英吉利海峽德英最終大決戰的英國皇家海軍艦隊包括兩艘“聲望”級戰列巡洋艦、四艘“喬治五世國王”級條約型戰列艦、四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兩艘“君王”級戰列艦、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五艘各型航空母艦、十三艘重型巡洋艦、二十二艘輕型巡洋艦,龐大的陣容前所未有、史無前例;而德國海軍的規模也是空前強大,艦隊不但擁有“俾斯妄”號、“提爾皮茲”號這兩艘排水量達到四萬六千噸的重型航空母艦,還包括“齊柏林伯爵”號、“彼得·斯特拉塞”號這兩艘中型航空母艦、四艘“德意志”級輕型戰列艦、四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八艘“歐根親王”級重型巡洋艦、八艘“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新建的三艘“阿道夫·希勒元首”級重型戰列艦(另外兩艘分別是“德皇威廉一世”號、“神聖羅馬帝皇奧托一世”號;此款新型戰列艦的排水量約為3。75萬噸,火力極其強大)以及三百八十多艘U型潛艇;同時,德國海軍還擁有義大利海軍以及德國空軍的強大馳援,武裝直升機、V型火箭、滑翔制導遙控炸彈、滑翔制導遙控魚雷等德國的最新式武器也紛紛亮相,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徹底摧毀掉大英帝國!
當德英兩國展開最終大決戰並將英吉利海峽攪得天翻地覆之時,張學良正在秦皇島的軍港基地造船廠內參加東北軍第一般輕型航空母艦“伏羲”號的下水儀式。已經獨霸了整個印度洋以及西太平洋的中國東北軍海軍為了捍衛中國的領海主權以及數年來浴血苦戰而獲得的擴張戰果,必然要全力地加速著海軍的建設。東北的造船基地此時已經自行地建造了四艘“秦皇”級中型航空母艦和三艘“黃帝”級重型航空母艦,並積累了大量的技術經驗和培養了大批的專業造船工程師人才,再加上鋼鐵等原料的豐富,因此在建造這種新式的排水量11500噸、載機45架的輕型航空母艦的工程上十分輕車熟路。按照東北邊防部和東北軍海軍部聯合制定的造艦計劃,“伏羲”級輕型航空母艦的首批將建造四艘,分別以中華民族三皇五帝的始祖命名為“伏羲”號、“遂人”號、“帝嚳”號、“顓頊”號,四艦限定在一年零三個月內完工;而第二批輕型航母仍然要製造四艘,分別命名為“堯帝”號、“舜帝”號、“夏禹”號、“商湯”號;反正中國(東北)也沒有簽訂1922年的《華盛頓公約》,因此在建造大型軍艦的軍備擴張上猶如脫韁野馬般毫無限制。根據最高統帥張學良上將的指令,東北軍的海軍已經取捎製造戰列艦、重型巡洋艦等大型水面軍艦的全部計劃,全力重點發展航空母艦和潛艇,以及新型的導彈巡洋艦;這樣,等到1943年初,那時的東北軍海軍將擁有著三艘重型航母、五艘中型航母、八艘輕型航母的龐大艦隊,成為一支真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