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部分(第3/4 頁)
地獨霸著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強大海軍。
儀式結束後,在秦皇島海軍基地的總部內,迎著涼爽宜人的海風獨自眺望著大海的張學良蹙眉不語,他的腦中在飛速地思索著當前世界的格局。在歐洲戰場上,德意聯盟徹底戰勝日薄西山、風燭殘年的英帝國已經是指日可待的事情,隨著英國本土的淪陷,英聯邦的眾成員國必將分崩離析,並無法繼續凝聚團結起來與軸心國對抗下去;而在遠東的中日戰場上,蜷縮在華東和華南的侵華日軍最終全軍覆沒也是十天半月之內的事情,不足為慮。英國和日本被徹底摧毀後,亞、歐、非這三大洲基本上就全是軸心國聯盟的囊中之物了;那接下來,就要對付英聯邦的餘脈殘枝,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印度等傀儡附屬國以及與英國一向關係最為親密的美國。
“美國、美國…”張學良低低地念著這個外號“資本主義暴發戶”的國家,美國戰爭潛力的巨大以及其國家生產力的驚人,他在心裡都十分地明白。但目前美國國內“孤立政策”流行,反戰聲音極大,使得美國政府至今都不得不置身於這場世界大戰之外。而英國在被德國佔領後,英國的流亡政府必然會逃到美國或者加拿大繼續反抗,但完全避開與美國的戰爭並不是沒有可能,畢竟中美、中德三國兩方之間沒有正面衝突。張學良很清楚,“歷史上”日軍偷襲珍珠港是源於國內缺乏石油而被迫為了透過海路攻佔東南亞和中南半島而採取的賭注,而東北軍卻因為得天獨厚地佔領著中國的大西北和大西南,所以直接透過陸路就可以鯨吞蠶食以上地區,並且本土和佔領區都擁有巨量的石油資源,所以並不需要和美國佔領的菲律賓地區發生利益衝突;但是軸心國若要吞併了加拿大,那麼美國北部的遼闊地區和南部諸國盡皆成為了敵國的勢力範圍(墨西哥此時是名義上的軸心國成員,歷史上美國侵略墨西哥的戰爭使得墨西哥喪失了將近一半的國土,所以美墨之間的民族仇恨非常強烈;而中美洲的諸國也是軸心國拉攏的物件),深陷於夾擊包圍中的惡劣局勢必然會促使美國不得不全力參戰;更何況,張學良並不相信軸心國集團此時在世界上的飛速擴張和綜合實力的急劇膨脹還沒有引起那個坐在輪椅上的總統的警惕;他想,假如東北軍繼續橫掃著東方,再吞併掉了整個大洋洲和西太平洋地區,美國還會繼續隔岸觀火、置身事外嗎?從某種意義上講,英國是阻擋著德國進攻美國本土的最後一道東部屏障,而日本則是阻擋著中國東北軍威脅到美國本土的最後一道西部屏障,雖然這三國並沒有公然結盟。但是,假如這兩道屏障盡皆被軸心國給粉碎掉,暴露在軸心國兩大洋夾擊中的美國人還會繼續氣定神閒下去嗎?就好像左鄰右舍都遭到打劫了,那麼誰還會相信強盜已經搶夠了而不會對自己下手一樣。但是除了美國,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龐然大物,也是中國必須要與其決一死戰的世代死仇——蘇聯。
“是的,軸心國聯盟與蘇聯和美國的最後攤牌之日已經越來越近了,真正的曠世大戰要來臨了。”張學良在心裡暗暗地道。
第四卷終極戰爭:毀滅紅色帝國
第一百七十一節挺向大洋洲(1)
血火籠罩著的英吉利海峽在燃燒著,狹窄的海面上橫七豎八地浮滿了一堆堆熔化了的戰艦殘骸以及無數具雙方水兵的屍體。1941年7月25日,舉世矚目的德英大海戰逐漸進入了尾聲,規模和影響力都遠遠超過一戰“日德蘭大海戰”的這場空前絕後的海空大戰結束了。由埃裡希雷德爾元帥和卡爾·鄧尼茨上將所指揮的德國公海海軍艦隊付出了極其慘痛的巨大代價,包括兩艘“齊柏林伯爵”號在內的9艘萬噸以上的水面主力戰艦以及70多艘U型潛艇戰沉,死傷的海空軍官兵總人數達到上萬,德國海軍一下子精銳盡損、元氣大傷,短期內已經一蹶不振;而由海軍上將伯特倫·拉姆齊爵士和布魯斯·費雷澤上將指揮的英國皇家海軍的損失更加慘重,軍數量高於德國海軍但質量以及官兵戰鬥素質卻低於對手並且燃油奇缺的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雖然給予了老對手空前的重創,但卻遭到了近乎全軍覆沒的毀滅性打擊,4艘航空母艦和三分之二的主力戰艦盡皆被德國海軍以及德國空軍給擊沉,一萬六千多名皇家海軍官兵、皇家空軍飛行員以及二十多名主要的海空軍將領死傷殆盡。海戰結束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只說了一句話:“英國完了。”
7月28日上午9時整,第一批先遣德軍的海軍陸戰部隊經過浴血搏殺,成功地在英國南部的黑斯廷斯港口登陸;隨即,由弗裡茨·馮·曼施坦因上將指揮的德軍西線第五集團軍部隊開始源不斷地登陸上英國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