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2/4 頁)
木匠們再次流淚,這是一郡太守請的,說出去肯定讓鄰居們羨慕死!幾人邊吃邊看,目光不離圖紙。雖然飯食是他們許多年來吃的最豐盛的,卻仍擋不住他們看懂圖紙報答太守的殷切心情。
突然,一個五十歲左右的老人面露喜色,將手中碗筷放置一邊,拿起圖紙詳細察看。
高勇見狀急忙問道:“老幾位,這個能造出來嗎?”
那位老人猛然抬頭,興奮道:“高太守,草民年輕時到過揚州,在那裡曾做過織布機,剛才想起此事,只覺得圖中所畫和那織布機有幾分相似,卻又精巧複雜許多。”
高勇興奮道:“如此說來可以造出?”
老人點頭道:“憑經驗應該不難,不過可能需要些時間。”
高勇喜道:“能造出就好。這些設計圖你們飯後拿回去,儘快做出來樣機。郡內其餘木匠隨你呼叫。不過,圖紙還有將來你們造好的東西,誰都不準向外人說,如果被郡府知道……”
幾人同道:“草民一定替太守保守秘密!死也不說。”
' '
第八章 效法強秦(中)
十二月十八日,右北平送來訊息,薊縣的造紙、印刷裝置均秘密運至郡城開工生產,幽州商賈亦逐漸向無終聚集,張倩兒、張遼、郭嘉及蘇雪蓮將會在年底前趕至玄菟。趙勝此前來時帶來大量錢財,郡府亦由此得以展開多項工作。
在眾人忙於安排明年工作的時候,高勇著重調查城內的陶器鋪,瞭解當時的製陶工藝。因為僅憑造紙和印刷兩種行業創造的利潤很難同時峙三郡建設,即便是全林一郡建設亦捉襟見肘。故此必須再開財源,考慮當時的環境以及發展條件,符合低投入高產出的只能是吸引富家大族眼光的奢侈品,其中又以中國自古以來聞名世界的陶瓷為首選。
東漢的製陶工藝比之前朝代有很大提高,為唐代以後陶瓷工藝大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當然,此時的技藝與高勇在以前的時代所見所聞所學相差甚遠≮是,在東漢基礎上提高陶瓷工藝造出精美瓷器即是短時間內大量增加收入的捷徑。
在與自己的記憶相印證之後,高勇詳細寫出燒製精美優質陶瓷的條件、原料等,還有幾種在電視中見過的加工技藝。(唐三彩,是盛於唐代的一種帶有多種釉色的彩色陶器的通稱。它的釉色有綠、藍、黃、白、赭、褐等多種,而一般以黃、綠、赭為主,所以稱為唐三彩。)
基本資料備齊後,高勇將玄菟郡內經驗豐富的製陶匠召集在一起,於城外山中選址,此地擁有相當儲量的石灰石和粘土,開採容易運輸方便,且便於保密。做好幾個燒窯後初步設想的小規模燒瓷基地正式完工,開始瓷器的試製‖時另抽調一批陶匠開始研究燒磚和水泥,在高勇講解了現代燒磚法以及水泥製法(主要是石灰石、粘土及其他相關物質在高溫下煅燒)及其所需原料之後,就讓他們自己試驗去了。
之後,高勇立刻帶人直奔東北方向的高顯(即今鐵嶺附近)尋找鐵礦石。這裡的鐵礦石礦層淺易於挖掘,且礦脈綿長是上佳的鐵礦石基地,儘管富礦儲量少,但早期應用足矣。
秦風仍在嚴密監視山賊動靜,得知高勇到達高顯後連夜趕回拜見。高勇詳細瞭解情況後,對其一番嘉獎並指示他繼續監視山賊,同時抽調郡兵入山尋找礦石。秦風很是奇怪:天寒地凍的找什麼礦石?沒有多想,自己親自帶人入山搜尋。
眾人柴火焰高,三天內即有數處發現礦石。高勇一一查驗,用上學時學習的分辨鐵礦石品質的方法分出等級,對於埋藏較淺的優質鐵礦石礦層詳細做好標記,等待日後開工挖掘。
鐵礦石事畢,高勇馬不停蹄南下,在玄菟郡的偏東部(今撫順附近,有巨大的優質煤礦,而且煤層埋藏淺,適宜露天開採)找到了豐富的煤礦資源。這次尋礦工作相對容易,當地百姓早有使用這種黑亮石塊的紀錄,但是量不大,且由於交通、通訊原因並不被外人知曉。
按照當地老人的指引,高勇在一片樹林中找到了幾塊黑石。老人說道:“稟告太守,這便是能燒的黑石,樹林裡還有許多,不知由哪裡生成。每到冬天,村民常常撿回家取暖。”
高勇掂量著煤塊笑道:“向下挖,下面一定還有更多!”
老人奇怪:“這個鄉親們也試過,挖了幾尺深也不見,興許這黑石可遇不可求。”
高勇將煤塊往地上一砸說道:“就是這裡。幾尺還不夠深,至少要一丈以上!”
在老人驚疑的目光中,十幾名郡兵開始全力挖掘。很快,方圓兩丈的凍土被硬生生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