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部分(第2/4 頁)
於是王巨置路,河套分為河套北路與河套南路,置九原、五原、黑山二軍一州,不管有多少百姓,先將編制置起來。河套南路同樣置二軍一州,河清軍重新改為勝州,金肅軍改為榆林軍,寧邊州改為武都軍,取的都是古代各朝郡州之名,不過位置不一樣了。
夏州到鹽州一帶置為靈夏東路,靈州到興慶府黃河兩岸置為靈夏西路。河西走廊則劃分河西東路,蘭、涼、甘三州,河西西路,肅、瓜、沙三州。
餘下編制還是一個樣,湟州那邊的湟州路,河州那邊的熙河路,以及原來的秦鳳路、涇原路、環慶路、鄜延路、府麟路與永興軍路。
也就是與原來的打算相比,又額外劃出數路,之所以如此,有兩種考慮。
第一種就是這一帶面積太大了,人口雖然不多,但地域之廣,多少還出忽了王巨意料,如果南北河套劃為一路,首州在北河套,南河套有警來不及救援,劃在南河套,北河套有警也來不及救援,也就是不能合理的利用好手中的兵力。象河西走廊那邊更明顯,從沙州到蘭州得有多遠哪?
其次朝廷聽從了王巨建議,恢復了宋初時的制度,緣邊州軍還是由武將來控制,也用文臣來處理政務,但不是讓他們掣肘各州軍主將的,而是配合武將的,彌補武將之短的。
同時朝廷又採納了王巨意見,於緣邊地區廣設邊軍,一是節約軍費,二是培養一批能打計程車兵,三是緣邊始終能保持一定的兵力。
給了武將更多的實權,又擁有了許多軍隊,就有可能會導致意外發生。
現在一切為二了,管轄範圍縮小,也意味著兵力減少一半,十萬人有想法,五萬兵馬敢不敢有想法?
也多少讓朝廷會安心。
整個西北讓王巨生生搗鼓成十四個路,書奏到了朝堂,幾名宰相哭笑不得。
但王巨說得有道理,朝廷不安心,武將能放手嗎?那麼還是讓武將成為傀儡,進退失據,不能發揮他們的能力。
於是朝廷也同意了。
當然,各路主將的任命,王巨也不管了,而且這一役,各個將領同時也打了出來,你們自己兒看吧。
其次就是裁兵裁堡。
原先的緣邊四路,如今幾乎全部成了大後方。
但之前修了無數堡砦,朝廷不管不問,百姓又不敢進駐,以後就會漸漸荒廢了。
實際上有許多堡砦地理位置很好,甚至到了後世的****,都發展成為一個縣城,或者一個區級城市。
這太可惜了,而且有的堡砦面積大,建有許多房宅與下水道等設施,如大順城,其面積至少在陝西,一般縣城也沒有它大。
王巨派人將它們專門整理出來,劃分為兩部分,一是有商業價值的,讓官員重新修整,一部分用來安排以前歷歷數數犧牲軍民的家屬,或者傷殘兵士,就算他們不會做買賣吧,用房租也能保障其生活了。
其次是用來出售,宋朝人口擁擠,耕地緊張,城市房宅也變得緊張,至於商業門面房價格同樣節節升高。雖然不可能賣出大城市的房價,但足以能維持修葺的費用。
王巨也不是想靠它們來增加收入,但這些房舍交到商人們經營,以後各州縣則可以增加商稅收入。
還有一部分是沒有多少商業價值的,則用它們繼續當成兵營使用,真不行,那就聽之任之了。
然後到了一件鼓舞人心的事,裁兵!
永興、鄜延、環慶、涇原、秦鳳五路所有丁壯、義勇、弓箭手、壯丁,全部裁掉。
至於保捷,只保留一部分精銳士兵,平時協助官府維持治安,捉拿盜賊,萬一時,也可以抽調他們作戰。不過同樣分成兩種形式,象京兆府、陝州、商州、華州、河中府這些個大後方的州府,保捷軍裁減下來後是徹底為民了。但原來的緣邊四路保捷軍雖然大規模裁減,但王巨下令讓各州官府,鼓勵他們帶著家人遷徙到前線,化為邊軍。
邊軍雖會參加戰鬥,但與移民是兩樣的,首先他們與家人是呆在各堡砦裡的,平時安全有足夠的保障,朝廷會提供房屋,而不象移民,朝廷僅提供一些材料,自己兒建房吧,有錢的房子建好一點,沒有錢的先住著茅棚。另外還有待遇,邊軍不可能享受到禁兵的待遇,但一年朝廷也會發放相當於十幾萬的錢、帛、布、茶、柴炭等物資,同時其家人耕作全部免賦稅。
條件好的或貪生怕死的,那也就算了,對於那些不怕死,或者家中困難的,僅此幾條,就已經足以讓他們動心。
蕃人的蕃落軍全部保留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