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部分(第3/4 頁)
來,因為都是騎兵,能以很快速度到達前線戰場,戰鬥力也不錯,朝廷給予的待遇不算太高,能養得起,故全部保留著。
然後到強人壯馬,統統裁掉,不打仗了,得納稅了,不然漢人心中會不平的。
於是納相當於漢人的半稅。
熙寧變法後,宋朝兩稅增加了一些,但因為朝廷興修水利,增加了大量耕地,方田均稅又迫使許多豪強納稅,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實際上從熙寧變法起,兩稅就開始下降了。
王巨回來為相,又陸續大規模裁減了兩稅,其實現在兩稅已經很低了,僅相當於宋英宗時的一半。
還有,宋朝的兩稅是根據田等來的,這些蕃人平時多懶散,上田也讓他們耕成了下田,因此這個半數大約只能相當於宋英宗時的八分之一。
這種低廉的兩稅,蕃人也能接受。
其實不在乎納稅多少,而在於其象徵,只要納稅了,則證明朝廷能正式統治與管理了。
可能有一些蕃人心中不平,但問題也不大,多數蕃人都參與了這一戰,而這一戰過後,朝廷會撥下海量的賞賜。相比於這些賞賜,這一點點稅賦也不算什麼。
駐紮的禁兵規模也削減到原來的三分之一。
露布張出,五路百姓全部歡呼雀躍,西北連年的戰爭也將他們坑苦了,如今終於解脫。
再到熙河路、湟州與河西兩路,這裡情況又不一樣,得防止一些部族叛亂,大積石山南部與赤嶺西南還有一些蕃部,得防止他們過來抄掠。黑汗雖然對宋朝不敢有不詭之心,但也要防患未然。再者,就是北方的阻卜人,也要防止遼國出其不備,派輕騎下來騷擾。
因此除了輪戍的禁軍,邊軍,同時也要保留各部蕃落軍,至於各部強人壯馬,同樣也要保留一部分,以壯馬為主,圖的就是他們速度快。不過保留的數量不是太多,越往後方,如蘭州與熙河路,保留的比例越低,餘下的也裁減為民了。
然後到北方五小路,這裡才是戰備區,與原先緣邊制度一樣。
兵力與原先差不多,不過邊軍增加,禁兵減少,意味著國家支出也隨之減少。
大規模以屯田為主的邊軍的設定,意味著沒有大的戰事爆發,對後方不會產生糧草倚賴,又減少了國家支出。
這是明面上的,還有三處隱形的收入。
陝西路本來是宋朝最好的一路,因為西北戰爭,反而導致百姓苦弊。現在沒有戰爭影響了,全部得到了休生養息,特別是自王巨蔡挺王韶以來,為了前線能夠有更多糧食,興修了諸多水利,開墾了大片耕地,朝廷又陸續地興修了許多道路,現在皆可以交給民用了,那個鐵路的什麼就不提了,僅憑這幾樣,陝西未來財政必然增加。
整個西北拿下,通往西域甚至阻卜的商路也全部打通,商貿又會象唐朝那樣繁榮了,商稅自然隨之增加。
只要朝廷不收復燕雲,繼續向遼國提供龐大的“和幣”,以遼國的德性,是不會象西夏那樣,連年用兵入侵的。前線軍費不僅是養兵費用,主要還是戰爭費用,不打仗還好,一打仗,那怕一場中小型戰役,就是幾百萬貫錢。
就象種諤所說,俺收復綏州了,只花了六七百萬貫錢,但這僅是明面支出,犧牲受傷戰士後面的撫卹呢?當地提供的糧草呢?耽擱農耕生產呢?
況且還有其他的收入,如馬價下跌,不僅能提供大匹戰馬武裝騎兵,也等於減少了支出,還有青鹽收為國有,為榷鹽帶來的收入,等等……
因此張商英上書說,雖然太保用兵奢侈,但正是這個特點,以及賞罰分明,所以三軍踴躍參戰。
然而西夏平定,僅是這幾項結合在一起,一進一出之間,每年就可以為宋朝帶來近兩千萬貫收益。也就是將每年一千餘萬貫“國債”扣除掉,還餘下近半收益。
但國債只有六年時間,六年過後,這些收益就是淨得的了,甚至再加上幾百萬貫,宋朝能免掉所有兩稅。
賬不能這樣算,兩稅也複雜,也有隱形的,如各地官府的支移、加耗等名堂,再加上一些官吏的貪墨,四千萬的兩稅攤到老百姓身上,最少就有六千萬了。
可就是最保守的大臣,也不得不承認張商英說的有道理。
不提免兩稅吧,以宋朝本來已經很健康的國家財政,再加上這兩千萬,得做多少事啊。
張商英上書也是看不下去了,有的人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有的人純粹是糊塗,不是他們人糊塗,而是他們根本不往好的方面去想。因此到現在,還有人上書說朝廷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