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部分(第2/4 頁)
速而正確的反應;9月1日他下令總退卻,並以兩個師實施反擊以掩護退卻。這樣,興登堡錯過了獲得又一次坦嫩貝格大捷的機會。不過,這第一次馬祖裡湖區戰役把最後一批俄國部隊趕出了東普魯士的土地,而且又抓到一大批俄軍戰俘。到9月17日,此役在後衛戰鬥中進入尾聲,一場典範的大戰役宣告結束。
正如西線的馬恩河戰役一樣,坦嫩貝格…馬祖裡湖區戰役產生了巨大的後果。它並沒有把德國從兩線作戰的戰略困境中解脫出來,而且其戰果由於同一時間俄軍在奧匈的加里西亞取得的勝利而被部分地抵銷了。然而,全世界都感覺到了這場大戰役在軍事上、戰略上、政治上和心理上的衝擊波。兩個俄國集團軍被擊破,總共損失約30萬人。所謂俄國“蒸氣壓路機”的神話被揭露了。的確,俄國人並不是以壓倒一切的力量來對付敵人。而是拖著沉重的腳步茫然地邁向死亡;他們的錯誤和判斷失誤如此之多,如此愚不可及,以致於成了所有的軍事院校都採用的戰例教材。
坦嫩貝格戰役對俄國是一場災難性的失敗,使俄國人“遭到一次永遠未能完全恢復的打擊,而且在不小的程度上導致他們後來從大戰中消失”。這一估計似乎過分了,因為俄國人,正如兩次(世界)大戰顯示的那樣,具有承受可怕的傷亡和巨大的失敗的能力。然而,這次戰役畢竟對東西兩線的戰局均有影響;如果說德國輸掉馬恩河戰役(最終)導致輸掉這場大戰,那麼它在坦嫩貝格的勝利卻延長了這場大戰。的確,對德國人來說,坦嫩貝格的捷報有助於掩蓋馬恩河的敗績。德國人民在興登堡和魯登道夫身上發現了英雄偶像,他們將追隨這兩尊英雄偶像直到土崩瓦解。
俄國人在東普魯士遭到慘敗,然而在遙遠的南部卻取得了多次成功。在波蘭突出部的南側直到羅馬尼亞邊境,沿200英里長的加里西亞戰線,尼古拉?伊凡諾夫將軍統帥下的4個俄國集團軍(第4、第5、第3和第8)面臨康拉德?馮?赫岑多夫指揮下的3個奧匈集團軍(第1、第4、第3)和第2集團軍的一部分。奧匈第5、第6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的大部則已用於對塞爾維亞作戰。
康拉德於8月23日發動攻勢,企圖打亂俄國的動員時間表。他的主力位於他的左翼(西翼),即維斯瓦河與布格河之間,面向盧布林和霍爾姆。俄國的計劃差不多完全與康拉德的計劃相對應;結果是兩個巨人迎頭相撞。在克拉希尼克戰役(8月23日至26日)和科馬羅夫戰役(8月26日至31日)中,奧匈軍強大的左翼第1、第4集團軍差點贏得一場大勝利。但是競爭的雙方有點像兩個被矇住眼睛爭奪獎賞的鬥士,彼此都幾乎不瞭解對方的行動,再加上混亂的命令和拙劣的協同,使康拉德除取得一次戰術性勝利外,一無所獲。
與此同時,奧匈軍薄弱的右翼(東南翼)第3集團軍和配屬約其他支援部隊處境不妙。在格尼拉亞利帕河戰役(8月26…30日)中,俄國第3、第8集團軍在數量上至少以三倍於奧匈軍的優勢,壓倒了奧匈第3集團軍,使之遭受慘重的損失,向西後退若干英里,退到它原先的出發地倫貝格。俄軍左翼現在處於向奧匈第1和第4集團軍側翼和後方運動的位置。
康拉德在他的第2集團軍餘部的增援下從塞爾維亞戰線匆匆轉移到北部,企圖在臘瓦…魯斯卡亞戰役(9月6日…10日)中改變方向,重新部署他的部隊,並迂迴俄國第3、第8集團軍。雙方均在混亂和非決定性的戰鬥中互相攻擊。但是,奧匈軍部署的變更在奧匈軍左翼第1集團軍和康拉德其他部隊之間留下了一條40英里長的間隙。俄國騎兵利用了這一間隙,危及奧匈軍的後方。奧匈第4集團軍及時得到警報——不是來自它本身的騎兵巡邏隊,而是來自破譯敵人無線電明碼電報。9月11日,康拉德下令撤過桑河;復於9月16日撤至戈爾利採…塔爾努夫一線,左翼達維斯瓦河,右翼達喀爾巴阡山,倫貝格以西(或後方)135英里;奧匈軍勝利的美好希望和天花亂墜的夢想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康拉德的退卻,使奧匈帝國的整個加里西亞淪於俄國之手,只剩下一座被圍困的普熱米什爾要塞,它位於戰線後方數英里,被洶湧前進的俄軍圍得水洩不通。
加里西亞戰役中,奧匈軍死傷約25萬人,被俘10萬人,而全國參戰部隊不足百萬人,這是極其巨大的損失。這又是一個歷史災難的預兆,一個衰亡帝國垂死掙扎的開端。
俄國的勝利危及德國富饒的西里西亞省。勝利的“三執政”——興登堡、魯登道夫和霍夫曼從東普魯士調來4個軍對付這個威脅。德國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