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部分(第3/4 頁)
又一次以出色的條頓民族的效率使用他們優越的鐵路網。在9月下旬的11天之中,動用大約750列火車把部隊轉移到克拉科夫地區,行程約500英里。這是後勤計劃及其實施的一個典範。
這些較小的德國部隊加上其他部隊組成第9集團軍,並於9月28日向波蘭地區發動一場肆無忌憚的掠奪性攻勢;當時俄國最高統帥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藉助強大的增援部隊重新部署他的部隊。奧匈軍沿維斯瓦河一線掩護德軍的南翼,並向桑河挺進。德軍的進擊取得初步成功。而且進展迅速;到10月12日,華沙已經在望。但是,如同巴黎一樣,華沙城那朦朧的塔尖卻可望而不可及。俄軍數量上的優勢(大約是4個集團軍對1個集團軍,60個師對18個師)發揮了作用。經過維斯瓦河沿岸的激戰之後,德軍放棄了他們的全部佔領區,秩序井然地退到他們的邊境,同時炸燬橋樑、實施焦土政策和大規模的破壞,阻止敵人的追擊部隊。奧匈軍也縮回桑河,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扔下普熱米什爾不管,從而結束了波蘭西南部戰役。
這是一場流血的、針鋒相對的博弈;它推遲、分散了俄軍進攻西里西亞的準備,但未能阻止這次進攻。11月1日被任命為東線德軍所有部隊總司令的興登堡,面臨佔絕對優勢的敵人——德國第9集團軍對俄國第5、第4、第9集團軍。奧匈軍已被粉碎;北部的俄軍再次越過防禦薄弱的東普魯士邊境。
擁有戰爭必需的工業和礦產的富饒的西里西亞再次處於危險之中;德方開始疏散和拆除工作。
但是德國人又一次乞靈於他們以鐵路為依託的戰略機動力,發動了另一次大膽的破壞性攻勢。他們得力於截獲的俄軍無線電報;這一因素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幫了東線德軍的忙。現由奧古斯特?馮?麥肯森(此人曾在東普魯士擔任軍長職務)指揮的第9集團軍,於11月初集結於託倫和波森之間,並於11月11日在來自東普魯士的第8集團軍部分兵力加強下,攻擊向西里西亞進軍的俄軍翼側。
這一行動幾乎又獲得另一次坦嫩貝格大捷,接著來個向後轉,導致德方一個軍陷入包圍,同時打了一場史詩般的羅茲戰役。到11月中旬,麥肯森的攻勢至少向前挺進了50英里,並且利用了俄軍第1集團軍與第2集團軍之間的間隙。但是尼古拉?古拉耶維奇大公行動果斷,把第5集團軍從南線調來,組成一支反擊部隊。包圍者反被包圍了。在羅茲的德軍第25後備軍進行了一場混亂而又可歌可泣的會戰,最後於11月底突圍,戰俘和繳獲的火炮均全部帶出。到12月6日,隨著俄軍撤退並建立了一條新的鞏固的防線,德軍進入羅茲,大規模戰鬥宣告結束。
在波蘭西南部和西北部的兩次閃電行動,儘管屢遭挫折,或者按最好的說法,在戰術上打成平局,但破壞了俄國擬定的西里西亞攻勢,的確,實際上終戰爭之局消除了俄軍對德國本土的威脅。
至此,從西線抽調的和新動員的部隊開始源源不斷地加強興登堡的實力。到1914年底的嚴冬,東線局勢平靜。
這種使人感到冷酷無情、無可改變而且毫無意義的大起大落的局面,把流血的後果留給了這次大戰以後的程序。奧匈帝**隊在加里西亞戰役中喪失了大部分訓練有素的軍官,而這是唯一能夠把多民族的軍隊凝聚在一起的粘合劑。俄軍也損失慘重;他們的正規軍官成百上千地倒在一堆堆的死屍之中。
康拉德起初部署了3個集團軍對付塞爾維亞,其中包括第2集團軍,但後來該部被調到俄國戰線。這一調動,使得已經動員了50萬軍隊的塞爾維亞(外加小小門的內哥羅的4萬至5萬民團)在戰爭開始時略佔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並確保給奧匈軍以迎頭痛擊。奧匈軍渡過薩瓦河和德里納河發動的首次進攻,在荒涼的塞爾維亞山區陷於停頓,接著縮回國境。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12天(8月12…24日)之內,而且付出約5萬人的代價。9月初,奧匈軍又一次發動進攻,渡過了這兩條河流,終於佔領了兩座小小橋頭堡,但陷於塹壕戰的僵局。
兩個月以後,這個被一個不到500萬人口的小國一再打敗、擊破,因而蒙受恥辱的奧匈帝國,決心結束這種局面。現在,它的戰鬥兵員在數量上與塞爾維亞相比,約佔3比2的優勢,在武器裝備和彈藥的數量與質量方面也佔有很大的優勢。在山區冬季嚴寒條件下經過頑強的拉鋸戰鬥,奧匈軍從側翼迂迴貝爾格萊德,12月2日佔領了塞爾維亞的這座首都。但是足智多謀的塞爾維亞統帥普特尼克正在等待彈藥(塞爾維亞人總是缺少彈藥),他於12月3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