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部分(第2/4 頁)
太原侯,以此表彰他們在山東和河南作戰的功勳。
剩下的高階將領中,大多封伯。
許多男為滄州伯;呂末為通州伯;胡全為陽曲伯;宋坤為太谷伯;謝飛為祁縣伯;趙康為灌縣伯;鄭永旺為新繁伯;孫長福為崇寧伯。
連黃鳳府都封了了一個華陽伯。
楊潮封的這些爵位可都是有實地相對應的,這可不是誠意伯、忠義伯這類的雜號伯爵,而且所有的地方都集中在北直隸(河北)、山西和四川,因為楊潮是真打算給這些功臣封地的。
北直隸、山西和四川這三地,恰好都是滿清選中的圈地,滿清都打跑了,這裡的土地自然就成了無主之地,雖然大多數都要分下去安撫平民,但是給自己的功臣先分一大片土地,應該來說是公平的,而且因為都是從敵人手裡奪來的,四川更是到處都是老虎,想找人種地都找不到,分給功臣就更沒問題了。
不但給功臣土地,而且楊潮還可以給他們選擇了地理位置最好的地方,北直隸的滄州、通州這都是交通要道,昌平也是靠近北京城的土地。
位於山西的陽曲直接就是太原府治所所在,太谷則是晉商土豪的老家,將來這裡的土地肯定很值錢。
位於四川灌縣這是都江堰所在地啊,楊潮可給表弟找了一塊肥沃的土地,新繁、崇寧都是成都平原上的好地。
黃鳳府所在的華陽縣也是成都府的治所同城,同樣是好地方。
給攻城封地,楊潮是要列土封疆嗎?當然不!(未完待續。。)
第五百零三節
新書《大國崛起1900》求收藏。
————————————
只是類似於大明皇帝給他們的兒子們的王莊一樣的土地。
讓大家先去圈地,讓當地剛派去的官吏配合他們,劃夠給他們的封天。
一個侯爵可以圈五萬畝良田,優先從過去的王爺王莊圈佔,而且允許他們佔用當地王爺的王府,王璞佔了晉王府、李五六佔了蜀王府。
伯爵是三萬畝,他們就沒有權力圈佔王府了,只能佔滿清貴胄的堡子。
除了這些侯伯,楊潮還大大小小封了五百多個貴族,一百多個子爵和三百多個男爵。
子爵的封地限額是兩萬畝,男爵是一萬畝,子爵和男爵的土地都在四川。
因為北直隸和山西雖然也圈地了,但是人口卻還剩下大部,而四川真是給殺光了啊。
本來就找不到人耕種,剛好動員這些貴族去開發。
對於這些新的勳貴,雖然有封地,但是他們的封田,依然要跟民田一樣,照章納稅的,這些土地資產就是給他們這些年為國奉獻的酬勞,除了一個貴族封號,還有這些田產之外,楊潮不打算給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後代發俸祿了。
大明朝基本上就是被那幾十萬王孫貴族給耗死的,光是用來贍養藩王的俸祿每年就有八百多萬擔,比發給所有文官的俸祿還高,僅次於軍費。
如果沒有這八百萬擔的負擔,楊潮覺得大明朝也不至於撐不過小冰河期。朱元璋抱著一個農民的小精明。對官員太苛刻而對他的後代子孫太優待。結果官員貪汙無度,而後世子孫每一個靠得住的。
楊潮不願意國家揹負那麼大的財政負擔,同時也還得考慮一下這些功臣和他們後代的生計,這些勳田雖然要跟民田一樣納稅,但是卻不允許買賣,並且推行嫡長子繼承製,這些封田只能一個後代繼承,永遠不能分開。也就保證了這些勳貴繼承人永遠都享有富貴。
顯然這樣會培養一個世世代代的權貴集團,而這些權貴集團要維持他們的富貴,就只能堅定的擁護楊潮和楊潮後代的統治。
當然楊潮不認為他們能靠得住,當年阿濟格偷襲南京的時候,就數那群勳貴投降的快,趙之龍、徐泓基哪一個不是開國功臣後代,哪一個不是高官厚祿,到了國破家亡的時候,他們唯一想的只是透過出賣救主保住富貴。
楊潮之所以培養這一批權貴,不過是做個樣子。告訴天下人,為國奉獻的人。他們的子孫後代是可以永享富貴的,用來滿足國人封妻廕子的傳統觀念。
至於這群人如果能發展出貴族文化那自然也不錯了。
不過這貴族文化的培養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培養一個貴族沒有三代人,一百年時間是不可能的,而培養出貴族文化,沒有五百年也是不能的,中國貴族文化最興盛的時代,可以說就是周朝了,而周朝八百年國祚保證這種文化的出現和發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