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部分(第3/4 頁)
那時候的人講誠信,重義輕生死,是中華道德標準最高的時候。
可是當講究貴族態度的宋襄公,不肯攻打沒有過河的楚**隊,過了河還不肯攻打沒有擺好戰陣的楚**隊,等對方準好一切之後,才去攻打,結果打敗了,打死了。
春秋時期的宋襄公被後世罵的體無完膚,卻不懂這是一種貴族文化,高貴、驕傲,之後到了戰國,當與西戎雜處文化落後的秦人,無敵軍隊橫掃天下之後,貴族文化受到了第二次打擊,當市井出身的劉邦,將大貴族項羽擊敗之後,貴族文化徹底在中國絕跡了。
周文化只保留在了小貴族出身的孔夫子的思想之中。
所以儒家文化本就是一種貴族文化,講禮儀,講忠誠,講信義等等等等。
透過儒家文化,中國人將周朝的貴族文化,不算完整和徹底的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天朝時代。
貴族文化好嗎,也不全是好東西,驕傲、看不起平民,講出身,這是不好的東西;但是禮儀、誠信、忠貞這種東西楊潮卻絕對看不到他壞的地方。
那麼儒家承受的責罵錯了嗎?也不完全錯,因為統領了中國後世兩千年,儒家確實帶著中國故步自封沒有完成到現代社會的蛻變;但也不完全對,因為是中國人自己把儒家玩壞了,這是一種理念,一種思想,用來薰陶一下文化修養,用來提升一下個人修養是沒錯的,可是用來治國就只能呵呵了。
所以楊潮不禁止,甚至提倡周文化,這畢竟是中國人自己發展出來的文化,如果能得到發展,總好過日後全盤西化,文化中沒有根,人的思想浮動來的要好。
扯的有點遠。
楊潮大封功臣的同時,經過一年多的跋涉,李香君等人終於到了西方。
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下船。
隨船的工匠緩過氣之後,在港口不遠處的鄉村買了一塊靠近運河的地方,然後開始在荷蘭人的幫助下,開始修建房屋。
簡簡單單的一座圓頂屋子,以巨大的石柱和骨架拱為支撐,只有一層,十多個房屋。
但是接著他們在外面屋頂上鋪設了南京燒造的用在皇宮上的金色琉璃瓦,牆壁上貼上景德鎮的上好白瓷片,房屋裡面的牆壁上,也貼上青花瓷、玳瑁瓷、青瓷等等瓷片。
建房子的同時,呂大器則帶著使節團開始訪問各國,第一步就去了法國。
呂大器這個文官,得到命令出訪番邦的時候,他滿腦子都是鄙夷。
但是到了荷蘭,見到了繁華的阿姆斯特丹港口,他倒是有點意外。繁華碼頭。整齊的街道。石質的整齊房屋,但是也僅限於意外而已,他只是沒想到蠻夷還有能力建設出這樣的城市。
只是阿姆斯特丹雖然繁華,畢竟是一座小城,而且並沒有什麼特別出彩的建築。
可是到了法國,到了巴黎,呂大器就小小的震撼了一下。
更恢弘的城市,高大的城牆。尤其是高聳入雲的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很顯然呂大器在中國找不到這種建築,這是跟中國轉木建築完全不同的建築型別,關鍵是那種高大,磚木結構根本不可能實現。
當呂大器跟法國高層開始交流的時候,他已經收起了那種高傲,可以更平等的對待這些蠻夷。
沒想到受到皇太后寵信,在路易十四國王尚未成年,而掌握朝政的紅衣主教也是法國再相的馬薩林對呂大器的政治理念極為認同,其實就是中國大一統那一套。
法國跟周邊各國都不同。路易十三加紅衣主教黎塞留這一對模範君臣用了一生時間,打擊貴族實力。擴充王權,讓權力高度集中,也讓法國人成為了歐陸霸主。
但是黎塞留和路易十三雙雙離世之後,馬薩林掌權,卻受到了老權貴的強烈反彈,於是馬薩林對呂大器提出的,任用有賢能的人,而不依靠貴族的政治系統十分感興趣。
其實這就是中國的科舉選賢制度,在大一統的中國出現,也在大一統的法國得到認可。
楊潮沒想到呂大器竟然被法國君臣感動了,最後答應留在法國做顧問,一顧問就顧問了二十年,最後老死法國以國葬葬進了巴黎聖母院。
因為呂大器在路易十四成年後,輔佐路易十四建立了西方第一個科舉制度,以考試選拔公務員,讓法國的實力比歷史上還要更強大,要不是最後晚年的楊潮親自出手,險些就讓法國一統歐洲了。
另一邊,李香君被皇太后邀請住進了法國的丹楓白露宮,然後就是天天宴請西方貴婦。
李香君帶去了最好的揚州廚子,繁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