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1/2 頁)
這種問題顯然也難不倒少年上卿,他的視線朝地上的青銅器掃了一圈,便微揚下頜,指著一件青銅器道:&ldo;那件方天觚不錯,是商代的珍品,且是難得的老器型。&rdo;扶蘇挑了挑眉,聽出了少年刻意強調的最後一句,送這件方天觚並不是隨意而為。略想了想,扶蘇便勾唇一笑道:&ldo;子曰:觚不觚。&rdo;少年上卿點了點頭,兩人對視一眼,在心中均有種少有的知己之感。很少有人可以在自己說上句話的時候,就立刻理解他下句想說什麼。若兩人不是長年累月培養起來的默契,那就只能說兩人天生氣場很合,許多想法和觀點,還有學識也都不相上下。扶蘇瞬間有些明白,為什麼父王會把這位少年上卿派到了他的身邊給他當侍讀。以父王的眼光,應該也看清楚了這一點。兩人各懷心思之時,一旁的嬰卻滿腹狐疑地追問道:&ldo;菇?哪個蘑菇?哪裡有蘑菇嗎?&rdo;一句話就暴露了這貨的文盲底細,看來方才的考校還不夠全面。少年上卿撇了撇嘴,指著那件方天觚緩緩道:&ldo;左腳右瓜的觚,是那大開口細長頸,四角自口至足有扉稜,頸飾蕉葉紋和蛇紋,器上還有銘文的那件。和爵一樣,兩者經常配套使用,都是酒器。&rdo;&ldo;那大公子說的觚不觚又是什麼意思?是孔子說過的話嗎?&rdo;嬰已經完全養成了不懂就要問的習慣,絲毫不覺得自己會被人嘲笑,因為他知道以前的自己根本連這樣的發問機會都沒有。&ldo;恩,那是《論語&iddot;雍也》篇中的,你還沒學到。&rdo;少年上卿溫聲解釋。也許是他少年時的學習幾乎都是自學,雖然後來有師父教導,但他也知道無人可問全靠自己摸索是多麼痛苦,所以才會對嬰格外耐心。扶蘇也並不覺得因此而耽誤了他的時間,微笑著站在寒冬的陽光下,聽著少年上卿娓娓道來。觚在商代最初製造出來的時候,是口部和底部都是喇叭口、有稜角的四方形。觚非一般飲器,曾有云&ldo;不能操觚自為&rdo;,便指觚的多寡與飲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關,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方能擁有此器。這一點倒是符合太后的身份。只是商朝人嗜好飲酒,到了周朝時,百姓便少有飲酒,所以酒器在西周中期便不復流行。而觚的器型也隨之變化,稜角漸漸變得圓滑,甚至到了後期所製作的觚,都是圓腹圈足。&ldo;觚不觚&rdo;一句,實際上是孔子哀嘆觚都不像是觚了,那還算是觚嗎?以此來借喻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的風氣。在他老人家看來,周禮是盡善盡美的,而諸侯亂戰,都已經把這一切都破壞了,造成了&ldo;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rdo;的混亂局面。 而太后的事蹟,雖然並沒有在明面上流傳,但私下裡大家也都有所耳聞。在秦莊襄王去世之後,太后和呂丞相有了私情不說,之後還養了一個面首嫪毐(lào,ǎi),和對方鬼混,居然還為秦王生下了兩個弟弟。可還不知足,那嫪毐居然還想毒害秦王篡位。秦王知曉後,殺到兩人所居的雍宮,車裂了嫪毐,摔死了他的那兩個便宜弟弟,再把太后圈禁了起來。扶蘇也不好評價長輩,但風聞這些軼事,也難免心中鄙夷。若對那嫪毐是真愛,就拼著命捨去太后的名頭,真正嫁給對方不就得了嗎?又不是夏姬那種&ldo;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rdo;禍國殃民的妖姬,何必貪戀著榮華富貴,又縱容情夫去謀求權力,都不把自己兒子的感受和安危放在眼裡。虎毒尚且不食子,太后這種情況,用&ldo;觚&rdo;來影射,倒真是貼切。甚至連這句話出自的《雍也》一篇,正好也切合了太后幽居雍宮的&ldo;雍&rdo;字。扶蘇越聽越覺得自家小侍讀真是心思慎密,再加之方才輕描淡寫地處理了條陳,假以時日絕對是棟樑之才,暗自懊悔自己為什麼在最初把關係弄得那麼僵,這下好感度什麼時候才能有所改進啊?&ldo;光這一件觚夠嗎?&rdo;少年上卿應付完了好奇少年嬰,便回過頭來問還在發愣的扶蘇。扶蘇回過神,點了點頭道:&ldo;一件足矣。&rdo;給那個幽居圈禁的女人送東西送多了反而會引起父王的不滿。但什麼都不送又說不過去。自從他十歲開始接手自己的私庫之後,每年過年節的時候,也都會給太后送點東西,所以這次也是慣例。安排顧存把那尊方天觚包好派人送去雍宮,扶蘇也一揮手,讓看了半天的弟弟們和王公子弟們去挑選自己喜歡的青銅器,選完再到顧存這裡來登記所選物品。眾人一陣歡呼,都毫不客氣地一擁而上。有看中同一件東西的人,又互相謙讓的,也有互相約戰的,一時鹿鳴居倒是熱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