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尖銳的地方。這一方面是因為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社會,各種各樣的政治都有。就《明報》而言,在別的方面我們也不見得就比其他報章好,不過,有一點我們卻是做到了,那就是真正獨立的。任何力量想影響我們的話,我們是絕對抗拒的。這種態度和立場,可能讀者在短期內注意不到,但長期下來,讀者就會了解,我們是真正客觀、獨立和公正的。這個原則維持了二十多年,可說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各種威逼利誘是很大的。當然這也不是因為我是怎麼偉大,能夠不為威逼利誘所動。只是因為我覺得,一個人只要能維持起碼的生活就夠了,只要過得去就可以了,這樣,利誘就容易抗拒了。因為你給我很多錢當然很好,但是我辛辛苦苦搞起來的一番事業就這樣賣給人家,就真是太可惜了。就這樣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利誘和威逼。
杜:聽說您最近正專心於潛研佛學,為什麼您會對佛學發生興趣呢?
金: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因為宗教是一種神秘經驗,信就信,不信就不信,這不是一種理性的,而是宗教性的。我信佛教,因為我相信人生就是這樣子,所以就信了。
剛才我曾說過,寫小說是追求美。我寫社評,則是在探討真與假,理由充足不充足和判斷對與錯。至於佛學,則是宗教性的範疇,是你信仰不信仰的問題,沒什麼道理可以講的。
倪:每個人對佛的領悟都是不同的,連釋迦牟尼的弟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領悟。
金:對,這要看個人的個性和經驗而定。
杜:我想再問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像您這樣在創作和事業上都達臻巔峰狀態的“一流高手”,從創作心理而言,內心是否會感覺到特別寂寞呢?
金:“一流高手”是絕對談不上的,這不是謙虛,是自己真正的感覺。“巔峰”這句話是不太適合,也許用在小說還可以,假如巔峰是指今後我自己不再有進步的話(笑)。至於事業和學問,肯定地離巔峰還很遠,因為相信《明報》還會有很多進步,我自己也還不斷的鑽研與學習。至於寂寞感的問題,我覺得,像一般寫作人,或宗教信仰不強烈的人,到了一個時候,可能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沒有出路,於是便滋生了孤獨或寂寞的問題。就我而言,倒沒有這種寂寞不寂寞的感覺,因為,我是一個宗教信仰很強的人,我知道做人為了什麼,就沒寂寞與否的問題了。
………………………………………………
金庸訪問記
林以亮王敬羲陸離
林以亮:宋朝有一個詞人柳永。當時流傳這麼一句話:只要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會唱柳永的詞。現在,我們也可以說同樣的這麼一句話:凡是有華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那麼,請問金庸先生,你是怎麼開始寫武俠小說的?
金庸:最初,主要是從小就喜歡看武俠小說。八九歲就在看了。第一部看《荒江女俠》,後來看《江湖奇俠傳》、《近代俠義英雄傳》等等。年紀大一點,喜歡看白羽的。後來在新晚報做事,報上需要有篇武俠小說,我試著開始寫了一篇,就寫下去了。那篇小說叫做《書劍恩仇錄》。
林以亮:一般寫小說、寫戲劇,總有兩個不同的出發點。有人說,應該先有人物,後有故事。另外也有人說,應該先有故事,然後根據故事,再寫人物。那麼,請問你寫小說的時候,是人物重要呢?還是故事重要呢?
金庸:依我自己的經驗,第一篇小說我是先寫故事的。我在自己家鄉從小就聽到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關於他其實是漢人,是浙江海寧陳家的子孫之類的傳說,這故事寫在《書劍恩仇錄》中。初次執筆,經驗不夠啦,根據從小聽到的傳說來做一個骨幹,自然而然就先有一個故事的輪廓。後來寫《天龍八部》又不同,那是先構思了幾個主要的人物,再把故事配上去。我主要想寫喬峰這樣一個人物,再寫另外一個與喬峰互相對稱的段譽,一個剛性,一個柔性,這兩個性格相異的男人。
王敬羲:最近你在明報連載的《笑傲江湖》,也是先有人物,後有故事吧?
金庸:是的,我個人覺得,在小說裡面,總是人物比較重要。尤其是我這樣每天寫一段,一個故事連載數年,情節變化很大,如果在發展故事之前,先把人物的性格想清楚,再每天一段一段的想下去,這樣,有時故事在一個月之前和之後,會有很大的改變,倘若故事一路發展下去,覺得與人物的個性相配起來,不大合理,就只好改一改了。我總希望能夠把人物的性格寫得統一一點,完整一點。故事的作用,主要只在陪襯人物的性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