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一會兒襲擊人國,一會兒翻騰龍宮,一會兒直搗地獄,直到後來大鬧天宮。
這段故事不過象徵地描述了人的兒童時期。
這是一個無法無天的時期,一個無視世界秩序的時期,一個充滿造反精神、任意玩鬧的時期,是兒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遊戲時期。
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能夠感受到這段故事淋漓酣暢的痛快感。兒童會有一種發自本心的神往與共鳴,成年人則透過這段故事重新感受了自己的童年。
對於兒童,就是那種無法無天的遊戲要求與已經受到的秩序規範之矛盾。這個矛盾在這段故事中被幻想地解決了。
成年人則更加深刻地面對這個矛盾。他不僅回憶起兒童遊戲狀態與自小就受到的規範之間的矛盾,而且更感受到這種矛盾在成年階段的強烈化,感受到秩序的更加嚴酷的壓迫。
因此,這段故事對成年人的激動就更為深刻,它幻想地解決了一個潛藏在人們心中的矛盾衝突。
三,孫悟空無法無天的行為驚動了天宮,並與天宮這個秩序的象徵發生衝突。天宮做出的第一個應急反應是,封孫悟空為弼馬溫。這個招安最終破產,天宮又派天兵天將前往花果山鎮壓。武裝鎮壓被孫悟空驚人的才能所擊敗,天宮不得不又一次接受孫悟空的條件,承認他自封的“齊天大聖”。
這段故事非常貼切地象徵了家庭和社會對兒童無拘無束自由狀態的最初規範。這種規範包含著哄騙與安撫,也包含著一定的嚴厲和打罵。
我們從中非常生動地看到了人在兒童時期的遭遇。
孫悟空對於天宮最初發出的武裝圍剿的勇敢反抗,以及對於安撫的幼稚可愛的上當接受,特別形象地反映出古往今來的家庭都能普遍看到的父母對孩子的軟硬兼施的哄勸與訓斥相結合的教育過程。
這一時期,天宮對孫悟空(或者說秩序對兒童)的態度還是慈嚴兼備,以慈為主的。
四,可惜的是,孫悟空最終未能夠在這種軟中帶硬的安撫中安守本分。他的兒童的天性,無拘無束的活力,終於在不可饒恕的範圍內突破了秩序規範。他把蟠桃大會這一神聖的活動攪得亂七八糟,不成體統。
闖下彌天大禍的孫悟空在驚駭之餘逃之夭夭,然而,破壞的嚴重性使天宮忍無可忍,秩序的鎮壓開始了。
接下來是孫悟空與秩序世界的大規模對抗,這就是大鬧天宮。是天兵天將大規模地圍剿花果山。是孫悟空被放到八卦爐中煅燒。是他從八卦爐中奇蹟般地逃生之後,更加瘋狂地、肆無忌憚地對抗天兵天將。
就在他的破壞性行為勢如破竹、似乎無敵於天下的時候,佛祖出現了。
佛法無邊──在和佛祖的對抗中,孫悟空失敗了。他被鎮服在佛祖巨手化做的五行山下。
一個特別重要的象徵出現了。
西天佛祖在這裡是典型的父親的象徵。這種象徵絕沒有一絲一毫牽強附會之處,它在《西遊記》的結構中是一個帶有核心意義的因素。
在《西遊記》中,寫到佛祖在孫悟空面前的一次次出現,包括這最初的出現,所有的敘述、作者的語調以及讀者閱讀的情緒,都非常複雜、細微、準確地描繪出了這個世界父親與兒子的關係、父親對待兒子的複雜態度以及兒子對待父親的複雜態度。
父親對兒子是威嚴的,俯瞰的,沉穩的,含威不露的。當他的孩子大鬧天宮把世界攪得一團糟的時候,他的出現又含有一個父親對於被破壞的整個環境的歉意。
在管教孫悟空的時候,他的表情,他的語調,他的態度完全是父親式的。他並不是怒火萬丈,也並非完全不顧及父子之情;然而,他又是絕對威嚴的──當他曉之以理仍不能夠說服兒子時,也有足夠的力量將其壓服。
在這裡,孫悟空對如來佛的態度也是兒童對父親態度的典型。孫悟空試圖向如來佛挑戰,以為可以向他挑戰。然而,這只是一個兒童異想天開的幻想。在孫悟空的挑戰中露出了兒童的全部天性:幼稚,天真,想當然,對父親既敬畏又不服氣。
當父親伸出手掌說:你能跳出我的手掌嗎?父親的手掌是父親權威、能力的象徵。孫悟空這個自以為法力無邊的小兒子便一個筋斗翻出去十萬八千里,以為跳出瞭如來佛的手掌。
當他得意洋洋地在如來佛手指化成的通天大柱下撒下一泡尿時,不過是兒子對父親挑戰的典型象徵:用兒童的性炫耀對父親的統治做了幻想的挑戰。
這個挑戰理所當然地失敗了。
當孫悟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