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量表。
這些方法在測試一定的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它們不能測試所有的能力。更糟的是,它們導致了智力是生來不變的觀念。智力不是固定不變的。
而且,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智力”或智力品質。
如果本書的作者必須選擇一個能夠改革世界上的,尤其是中學制度的措施的話,那麼它將是: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型別和才能的綜合狀況……適應它;同時鼓勵所有潛能的多方面發展。
所謂的I。Q。或智商測試的最大的錯誤在於他們把邏輯與綜合智力混淆了起來……而邏輯,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思維技能的一種形式。他們還把語言能力與綜合能力混淆了起來。
近年來,哈佛大學的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已經在戳穿“固定的智商”謊言方面成了取得最早的突破性進展的人之一。十多年來,加德納用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證明每一個人至少有七種不同的“智力中心”。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他定義為:
語言的智力讀好或寫好的能力……在像溫斯頓·邱吉爾、約翰·F·肯尼迪以及所有傑出的作家之類的人身上高度發達。
邏輯數學的智力推理、計算和處理邏輯的思維的能力……在像伯特蘭·羅素和芭芭拉·麥克林多克(BarbaraMcClintock)這樣的人身上高度發達,後者因其在微生物學上的卓越思想而成為諾貝爾醫藥生理學獎的得主。
視覺空間的智力畫畫、攝影以及雕刻的能力……在像倫勃朗和米開朗基羅這樣的人身上高度發達。但是在太平洋島國的土生土長的水手身上,它以不同的方式同樣發達,表現為一種看星星航海的能力。
身體動覺的智力運用四肢和軀幹的能力……集中體現在有成就的運動員以及偉大的演員身上。
音樂的智力作曲、唱歌以及演奏樂器的能力。
人際交往的智力我們更願意稱之為“社會的”智力……與別人相處的能力。
進入內心的智力進入一個人的內在情感的能力。
這些區別不僅僅是字面上的。但是兒童們很早就被划進虛構的“天才”和“非天才”軌道。而它們大部分建立在僅僅測試了兩種智力品質的基礎上。
我們認為加德納的研究結果對於規劃未來的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方式。每一個人都有他或她自己所傾向的學習型別、工作方式和氣質性格。早在1921年,瑞士精神病學家卡爾·榮格就概括了人們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來理解事物的。他把他們分為思維型、情感型、感覺型和直覺型,就我們所知,他也是第一個把人劃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性格的人。不幸的是,榮格的大部分觀點從1930年起就不再被提起,直到最近,他的觀點才相對地受到一點重視。
我們都碰到過各種具有榮格定義的性格型別的人,而紐西蘭的神學教授勞埃德·吉林(LloydGeering)在他的傑作《在今日的世界中》把它們作了歸納,這本書試圖在宗教和科學間的鴻溝上架起一座橋樑:
外向思維型多存在於管理部門、軍事策略部門以及一些科學部門。像汽車業的開拓者李·艾科卡(LeeIacocca)以及英國戰時的軍事領袖伯納德·蒙哥馬利(BernardMontgomry)這樣的人。
內向思維型常常對他們自身的目的感興趣:像查爾斯·達爾文、熱內·笛卡爾以及榮格自己這類哲學家。
外向情感型對於其他的人極其感興趣……像聞名世界的德肋撒姆姆(MotherTeresa)。
內向情感型包括那些受世界問題的折磨,但是又把其內化並作為一種負擔承受著的人。
外向感覺型運動愛好者、尋求刺激的人、尋求快樂的人。
內向感覺型“那些發現外在的世界並不有趣,也不令人滿意,於是轉而向內尋求完美的人”……包括一些偉大的神秘論者。
外向直覺型“帶著極大的熱忱進入一個新的關係,卻不總是可靠的那些人。他們能夠很快地從一個新的興趣轉移到另一個,尤其如果它不是立刻見效的話。他們有徵服或者建造新世界的夢想。他們是新事業的促進者。我們可以提到一些名字來作為例子,例如亞歷山大、愷撒、拿破崙、希特勒、亨利·福特以及今日經濟王國的締造者們。”
內傾直覺型包括從他們自己內心引發思想的空想家和夢想家。勞埃德·吉林把“《啟示錄》一書的無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