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4/4 頁)
挑戰的機遇
在哈佛大學的入學申請表上,有一個“是否希望面談”的選項,婷兒毫不猶豫地在上面打了個鉤一-她非常希望有機會跟哈佛的代表見見面,她相信哈佛選派的面談人,一定會有一雙慧眼。
不少美國大學都在招生指南中反覆強調—-“建議面談及訪問校園”;“強烈建議面談”,等等。對有經驗的招生人員來說,短短半小時的面談,有時可能比幾十頁的材料還能說明問題。
面談人(Interviewer),是每次面談時,與申請人直接談話的人,也是面對活生生的申請人直接下結論的人,他們是招生委員會延伸的耳朵和眼睛,對能否被錄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如果你申請留學時得到了面談的機會,一定要認真對待!
與申請人面談的一般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申請人直接訪問大學校園,面談人當然就是該校招生辦公室的官員。但是很多情況下,面談地點並不在大學校園,甚至不在美國本土。如果申請人分佈的地點比較集中,美國的大學還有可能派幾名老師出來跑一圈,可是如果申請人遍佈全球,學校直接派老師來面談就很難做到了。於是,很多美國大學形成了一個傳統—一利用本校的畢業生來當面談人。這些畢業生既熟悉本校的招生要求,又對母校懷著深厚感情,一般都會忠實執行母校的使命,確實是非常恰當的人選。不言而喻,客觀公正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哈佛在1998年的招生中,就公佈了在美國之外的30多個國家的80多位面談人的姓名、住址、電話、電子郵件地址,並指明只能在當年9月15日以後,才能開始與面談人聯絡。他們分佈的地點包括巴哈馬群島、塞普勒斯、哥斯大黎加這樣的小國和地區,但公佈最多的還是西方發達國家,光一個德國,就有11個哈佛面談人,比公佈出來的整個非洲或亞洲的哈佛面談人加到一起都多。這也大體上反映了哈佛在這些不同國家招生的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