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的狀態中。一旦目標確定,她就會勇往直前,敢打敢衝,因為她十分信賴爸爸媽媽的指揮水平。她這種進取精神是全方位的,不僅侷限於學習。
按照爸爸的主張,一個階段只解決一個主要問題。怎樣確定當前的主要問題呢?我們經常運用的是“短板理論”…………&;#0;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由最短的那塊木板來決定。加長短板,就能明顯提高水桶的容量。
短板理論很有用處,很快成為婷兒熟知的理論工具。我們和婷兒經常一起尋找她的“短板”,缺什麼就補什麼,想方設法把“短板”加長。
在小學低年級婷兒的“短板”之一是粗心。一般來說,開朗活潑的孩子多半都不夠細心,明明會做的題,卻因為一些小小的失誤而丟分。婷兒當時也是如此。這反映她大腦注意力的永續性和力度的不足,對總水平的提高有不小的妨礙。
婷兒的粗心主要表現在計算上,每次考試總是有一點粗心的錯誤妨礙她數學得滿分。或者是算對了抄錯了,如把35抄成53;或者是複雜的不錯簡單的錯,如3+2=8;或者是豎式沒有對齊、進退位忘了打點兒。。。。
家長和老師一般都會把這種失誤性丟分歸罪為“粗心大意”,並習慣於從“端正態度”的角度責備孩子。
我們深入分析了婷兒在作業和考試時失誤的幾種情況之後,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婷兒的“粗心”主要不是態度問題,而是能力問題。既然是能力不足,就不能靠批評指責,而要靠有效的訓練來解決。
於是,爸爸就在三下的暑假給婷兒設計了一個提高細心程度的單項訓練:抄電話號碼。
爸爸把一本過期的《成都市電話號碼簿》隨意翻到某頁,然後掐著秒錶讓她用1分鐘的時間快速地抄上面的電話號碼、爸爸規定必須“左手指,右手抄”,時間一到就喊停。然後讓婷兒來核對正誤。如果老是有錯,就訓練10分鐘結束,如果連對3次,就可提前完成任務。
這種訓練是沒有獎品的,如果說有獎勵的話,那就是爸爸每次都在旁邊陪著她,給她掐表,成功了就和她一起歡呼,失敗了就和她一起嘆惋、這樣一來,訓練的進展本身就成了父女倆歡樂的源泉,就像後來婷兒在學習和各種競賽中力爭上游一樣,好成績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品,物質獎勵反倒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
我認為,這種“陪練”方式和讓孩子養成獨立作業的習慣並不矛盾。因為在單項訓練的時候,大人擔任的是“場外教練”,目的是在短時間內迅速強化某種技能,如果沒有大人參與,這種訓練就會顯得萬分枯燥,連自控力不夠強的大孩子也難以堅持,更別說八、九歲的小學生了。但只要有大人的積極參與,枯燥無味的訓練馬上就變成了興趣盎然的遊戲,孩子就會一次又一次地和自己較勁兒,訓練成績就會一天天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訓練的時間一定不能長,“還沒玩夠就結束了”為最好。
第一個單項訓練(抄電話號碼)是讓婷兒能夠“快速準確地抄”,第二個單項訓練一一算撲克牌,則是為了讓婷兒能夠“快速準確地算”。
在我們看過的一期《文摘週報》上說,有一家的孩子數學都特棒,好幾個孩子都在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得獎,他們就是用快速算撲克牌的辦法訓練自己的數學頭腦。辦法是:先去掉牌裡的“大小王”和J、Q、K,然後把牌洗亂,再掐著表一張張地迅速累加牌上的數字。直到熟練無比為止。
爸爸拿著秒錶,讓婷兒也用這種辦法來訓練。剛開始,婷兒手忙腳亂,算上幾十秒鐘也經常出錯,爸爸陪她練了短短的幾天之後,婷兒的速度和準確率都大大提高了。在這基礎上,爸爸又教給她一些提高速度的方法,十多天後,婷兒已能在幾秒鐘之內又快又準地算完一遍了。此後,爸爸讓婷兒把這個訓練當作“思維體操”,每天都算到連對3次為止,讓這種簡單的心算達到“下意識的準確”。這種思維體操一直持續到初中,當然,訓練用的撲克牌已經增加到40張,演算法也由單純的加法變成加上去再減回來、惟一不變的是令我眼花繚亂的計算速度。提高運算準確性的目標,就這樣如期達到了,爸爸婷兒皆大歡喜。
計算問題基本解決之後,爸爸又設計了第3個單項訓練:快速書寫。一是用掐表的辦法讓婷兒在1分鐘內寫儘可能多的阿拉伯數字,二是讓婷兒用透明的薄塑膠板臨摹鋼筆字帖,小學的時候臨摹正楷,中學的時候臨摹行楷。目的不是為了練習硬筆書法,而是為了寫得又快又清楚。我也教給婷兒規範的刪改符號,避免因為老師看不清楚而影響成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