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2/4 頁)
密結合
蘭登的董事會為藝術課規定了五個教學目的:
第一,使學生透過藝術的薰陶,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第二,鼓勵學生透過所掌握的專業,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第三,發掘學生的創新精神。第四,教會學生透過所掌握的藝術手段,來表現他們眼中的視覺世界。第五,透過藝術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可以看出,所有這些目的,都集中在一個最終的目標上: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而不是讓他們變成各種各樣的“手藝人’、或“藝術工匠”。
沒有“硬指標”,是不是學生們在藝術課上就學不到什麼實實在在的專業技能呢?實際上,每一種藝術選修課都有較高的要來。比如說繪畫,老師除了教學生繪畫的基本功之外,還誘導學生去探索那些複雜的繪畫基本功和繪畫技巧。在雕塑課上,學生們不光要學石膏雕塑,還要學石雕、木雕、粘土成型。
再比如說陶藝,學生們不光要在陶藝課上掌握粘土成型技術,用陶輪製作各種各樣的罈罈罐罐,還要學習其他陶瓷製品的製作方法,包括上釉、窯爐生產工藝等。為了上好這門課,學校專門購置了一整套專門的製陶裝置,不僅有簡單的陶輪,而且有相當先進的窯爐裝置,可以任意調節溫度,只要你有這個手藝,這成套裝置可以讓你生產出非常精美的陶瓷製品。前面提到過,我也用這套裝置創作了幾樣雖然不夠精美卻非常有紀念意義的陶藝作品。
攝影課也安排得全面而深入。攝影老師決不單單是教你怎樣拿起35毫米的照相機來接快門。除了構圖、用光、人物、廣告攝影等拍攝技術之外,還要學習一整套暗房技術:沖洗、顯影、定影、放大。攝影課老師也不是業餘愛好者,而是正規大學藝術系畢業的科班出身的畢業生。他們最低的學歷是大學本科。不僅非常專業,而且非常敬業。
一個發自內心喜愛攝影的學生,在這樣一批具有專業水平的老師指導下,到中學畢業就能掌握相當棒的攝影技術、可以想象,在經過大學的專業訓練,他們能夠很輕鬆的成為一名出色的專業攝影師,或者報社攝影記者什麼的。
但是所有這些都不是教學的重點。無論繪畫、雕塑、陶藝、戲劇還是器樂演奏,幾乎所有的藝術老師都要求學生把發展個人獨特的風格放在首位。換句話說,就是把“獨創”看得比“模仿”更重要,以這樣的價值取向來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仔細想想,強調個人風格確實很有道理。因為對大多數學生來說,畫油畫充其量只是他們的業餘愛好,而不是日後的專業。也許他們走出校門之後,絕不會以畫筆謀生。但是富有創造性的個人素質,卻在繪畫的過程中一步步滲入內心深處,成為伴隨他們一生的寶貴財富。有了這樣的素質,將會有助於他們到更多的專業領域去創造,直至取得成功。
為什麼很多美國的中小學在培養學生創造力之類素質時,都喜歡把藝術課當成重要的載體?我反覆思考著這個問題,漸漸悟出了答案:
這是因為,藝術課在所有的課程中最為有趣。在中小學生的年齡段,“有趣”是重要的因素。而藝術課恰好具有這樣的吸引力。吹、拉、彈、唱、攝影、繪畫,無論如何也比枯燥的數學題和繁瑣的英語語法更好玩。
在知識經濟時代,學校最需要培養的是那些在科學技術方面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藝術是否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最佳途徑?這是一個值得商討的問題。不過,從蘭登學校的藝術課來看,它肯定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培養創造性人才作用。
“解剖麻雀”一一蘭登學校的音樂課
(這一小節為專業教研人員而寫,對此無興趣的讀者,可跳過看後面更有趣的內容。)
蘭登學校音樂課的概念,跟我們熟悉的的音樂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國的學校,我們早已習慣於音樂課只是限於教點識簡譜,唱幾首歌,聽幾盤磁帶而已。條件比較好的學校,也許有一架手風琴、幾把二胡、洋琴,或者幾個洋鼓洋號搭配成一個相當不正規的小樂隊。一般的學校,從老師、校長到學生自己,沒有幾個人把音樂課當成一回事,雖然口頭上承認它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教學實踐上,總是惟恐它份量太重了,影響了升學率。
可是在蘭登學校,音樂課是一門理論和實踐並重的大課,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團隊精神方面,起到了文化課無法替代的作用。在這裡,我想把蘭登學校的音樂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個案,來一次“解剖麻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