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持一下,再堅持一下。。。”直至取得勝利。為此,當她只能趴在床上蠕動的時候,我就開始培養她的永續性。
我認為,注意力持久是行為持久的前提。我的訓練,就從培養注意力的永續性開始。我的道具是一個一捏就會叫的紅色塑膠吹氣公雞,我先用公雞的叫聲在婷兒的前後左右吸引她的注意力,然後把公雞放在她伸出手差一點就夠得者的地方,吸引她去抓。當她老是抓不著準備放棄的時候,我便用手推著她的腳鼓勵她:“使勁兒!使勁兒。。。”婷兒使勁兒蹬幾下腿,公雞就到手了。我就用歡呼和親吻來慶祝她的勝利,讓她體驗“奮鬥&;#0;一成功”的喜悅。
當婷婷能夠爬行的時候,我便增加了訓練的難度【BF';在她馬h就要夠著目標的時候,把吸引她的玩具挪到更遠的地方,然後鼓勵她繼續爬著去拿。這樣做既培養了毅力,又練習了爬行,真是一舉兩得。
。。。為了培養孩子的頑強精神,我總是在她放棄自己還沒達到的目標時,鼓勵、吸引她繼續下去。比如找球,撿東西等、有時她想拿什麼,又拿不起來,就用表情、聲音和動作來求助於我,我只是幫著解決一下她克服不了的困難(如提包被卡住了等),然後仍讓她自己進行到底。如果婷兒在哪兒碰痛了,我也不會安慰她,而是要求她“勇敢”、“不怕”,儘快地轉移她的注意力,吸引她觀察新事物,忘記疼痛。我相信,這樣堅持下去,婷兒的毅力和恆心都會比我強的。
我的努力在婷兒滿1歲之後,就見到了成效:
l歲1個月…………
。。。晚飯前,婷兒興致勃勃地拎著一個塑膠噴壺走了好半天,還未盡興,在她的哭喊抗議下,我只好讓她把噴壺帶到了飯廳的竹童車裡。
當婷兒因噴壺被卡住了拎不起來而哭喊時,飯桌邊的幾位大人都批評她說:“婷婷就是愛哭。”其實,哭也是孩子的一種語言。婷兒急哭了,向大人求援,不也表達了她的意志嗎?比起那些弄不起來就放棄的孩子,不是可以看出孩子注意力的持久程度的差異嗎?這種哭,是孩子智力進步的一種表現,只能讓我感到高興。這種情況決不能用吃、喝、抱、哄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只可給她必不可少的一點幫助,鼓勵她繼續下去。
4天之後…………
。。。昨天,我帶婷兒到鄰居菲菲家的院子裡玩,婷兒的注意力幾乎始終集中在那隻鴨子身上、這是她第一次看到活的、會“嘎嘎”加的大鴨子。我為了鼓勵和滿足婷兒的好奇心,根本不顧雞鴨圈附近那股臭悶的味道。我想,婷兒在這種觀察中表現出來的主動性是十分難得的,就像她經常在步行的時候低下頭去找螞蟻一樣,只能協助她去完成,而不能為了怕髒怕臭而躲開。
l歲4個月…………
。。。我過去培養的意志力已經在婷兒身上顯露出來了,當她要幹什麼特別有興趣的事時,你要干涉她,只會招來簡直不會屈服的反抗,除非你能用另一件更加新奇的事物吸引她的注意力。這個辦法也有許多次毫無用處,只好遷就從她的角度看來十分應該的要求。
又過了半個月,婷兒就把她的意志力用到了不該用的地方、聽保姆李阿姨說;婷兒跑到鄰居小袁家要糖,小袁按我的囑咐不給,婷兒就哭著回來要阿姨去幫她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種執著的精神固然可喜,但也提醒我,必須儘快教婷兒掌握“範圍”的概念,讓她從小就知道,有些事是可以做的,有些事則是不能做的。
劃定“可、否”範圍,為培養自制力奠基
有的人管得住自己,有的人管不住自己、管得住自己的人不僅不會淪為“人渣”,還有可能成為“人傑”。管不住自己的人不僅不會成為“人傑”,還有可能淪為“人渣”、既然我希望婷兒往“人傑”的方向發展,當然要把她培養成一個管得住自己的人。
所謂“管得住自己”,就是有足夠的自制力推動自己做該做的事,並阻止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當婷兒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行動能力,卻又不具備是非觀念的時候,我是怎樣讓她學習“管住自己”的呢?
1977年,在認識婷兒爸爸之前,我曾從一本“文革”前出版的小冊子上看到過一個蘇聯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小伊萬1歲多的時候。特別喜歡斷他爸爸的書和本子,爸爸就給伊萬一些廢報紙讓他撕,並告訴他說:“這些廢報紙是可以撕的,那些書和本子是不可以撕的。”以此使孩子建立起“範圍”的概念。
我對這個故事很感興趣,早就想實踐一番。婷兒也開始撕書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