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自信使海翔在學業上取得了成功,畢業後他分到一家國際基金會,工作出類拔萃,還獲得全系統演講比賽第一名。他到中國教育電視臺“知心家庭”電視欄目當了一次嘉賓,就被導演看中,不久,成了這個節目的業餘主持人。
作為一個普通的媽媽,張老師是怎樣幫助兒子樹立自信心的呢?
母子倆總結出三條經驗:
第一是:“今天比昨天強!”
她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是:“只要今天比昨天強就好”。
自信源於成功的暗示,恐懼源於失敗的暗示。人積極的暗示一旦形成,就如同風帆會助你成功;相反,人消極的心理暗示一旦形成,又不能及時消除,就會影響一生的成功。
第二條經驗:孩子需要張揚。
“你看,人一旦被人發現,就發現了自己。”海翔這樣說。
孩子在成長中特別需要“發現”。尤其是對自我還不甚瞭解的孩子,格外需要有人去欣賞。孩子需要張揚,不要怕孩子驕傲,他張揚的時候就會把個性表現出來,這時候家長與老師要對他說:“孩子,你真棒!”
第三條經驗:志不高者智不達。
自信的人往往擁有遠大的抱負,志向不高的人智力也達不到。
自信的人能夠走遍天涯海角,自信的根基就是他能夠揚起理想的風帆。
自信是根。
給孩子一個思考的世界
在一所國際學校裡,教師給各國學生出了一道題:“有誰思考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糧食緊缺的問題?”
學生們都說“不知道”。非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糧食”:歐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緊缺”;美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其他國家”;中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思考”。
在“全國世紀父母讀書活動”總結表彰大會上,資深教育專家、原國家總督學柳斌同志嚴肅地講了上面這則“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其中包含了對教育的反思。
看看現實,在中學生參加的數理化方面的國際比賽中,凡是死記硬背的題目,中國學生都能得高分,需要獨立思考、判斷、想像的題目,中國學生往往失分。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我們也不難看到,外國記者會提問題、敢提問題,而中國記者卻很少提問。
審視我們的教育,並沒有為孩子學會思考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學生為了應付升學考試,經常埋頭“題海”,老師更希望學生“按正確答案”回答問題,不鼓勵學生“別出心裁”;在家庭中,父母有一句口頭禪:“好孩子一定要聽大人的話。”言下之意,不聽大人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服從”,不大教孩子“提問”,更不鼓勵孩子獨自做決定。這樣的評價標準,造成孩子從小嚴重缺失思考的機會和能力。
《知心姐姐》雜誌曾做了一次題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標準”的“知心調查”。全國18個省市的1904名中小學生的父母回答了這個問題,其中選擇“聽父母或老師的話”的佔11。8%,而選擇“有思想、有主見、有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僅佔1。21%。
凡是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慾望強,學習能力就愈強,創造力就愈強,終生學習的能力就愈強。
有一位成功的父親曾向我介紹教育女兒的經驗:他總是給孩子以問號,從不給句號。這樣,大大激發了女兒的好奇心,從小好發問、好思考,後來女兒獲得了博士學位,事業上也取得傑出的成就。
思考源於好奇。孩子都有好奇心。愛提問是兒童的天性。面對孩子提出來的大問題、小問題、愚蠢的問題、聰明的問題,父母應該高興和鼓勵。
我兒子5歲時最愛問問題。一次他從幼兒園回來,神秘地問我:“媽媽,你知道唾沫是什麼味兒嗎?”
“不知道。”我坦白地說。
“唾沫是臭的!”兒子肯定地告訴我。
“你是怎麼知道的?”
“我把唾沫舔在手心上,一聞,真臭!”說著,他還做了個示範。
我一聞,果然很臭,忙說:“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唾沫在我嘴裡呆了這麼多年,我怎麼就不知道呢?可能是‘久聞不知其臭’吧!”
兒子很得意,每次從幼兒園回來,都要問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長大了,他很有創意,做事也有自己的主張。
提問,是孩子的權利。面對成年人司空見慣的世界,孩子常常會提出絕大部分成年人沒想到而且回答不了的問題,這正是孩子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