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沒有愛的眼睛,想必會認為這個孩子是“搗亂”,如果再沒好氣地訓斥幾句“搗什麼亂?想好了再舉手!坐下!”那麼這個孩子再也沒有勇氣站起來了。
同樣的做法發生在北京,北京光明小學劉永勝校長提出一個口號:“在課堂上要讓所有回答問題的孩子都毫無遺憾地坐下!”
這是多麼有人情味兒的宣言!它體現的意義就是保護了所有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世間有許多事物的真相,都被多種複雜的假象遮掩著,人們要認清事物的真相,就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看待孩子也一樣,許多優點、長處常常被埋沒、被忽略。北京前門小學錢紅石校長有一句名言:“只要看重您的孩子,就會讓蒙塵的金子閃光!”重視孩子,就是最富有力量的愛。
用愛的理由拒絕孩子
愛孩子要有原則,遷就孩子不是真正的愛,而是害。
“當孩子哭著要東西時,父母應該怎麼辦,是給還是不給?”一位母親來信問我。
我在覆信時,送給她一段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話:“當一個孩子哭著要東西的時候,不論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個東西,還是為了使別人不敢不給,都應當乾脆地加以拒絕。”“如果你一看見他流淚就給他東西,就等於鼓勵他哭泣,是在教他懷疑你的好意,而且還以為對你的硬討比溫和地索取更有效果。”
我在覆信中還對她說:“孩子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總有一天,你會拒絕他。而此時的拒絕會比當時的拒絕給孩子的打擊要大得多。當孩子放縱的慾望最終被拒絕時,輕者會造成孩子的焦慮恐懼、煩躁不安和悲忿絕望的心理,他會覺得世界上誰都跟他過不去,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引起孩子的輕生自殺行為。”
“如果您想培養一個‘無賴’,那就盡情地去‘放縱’他、‘遷就’他;如果您想培養一個很‘棒’的孩子,那麼面對孩子起初的不合理要求,您就要堅持用愛的原則、愛的理由拒絕他。”
這方面,我的好朋友王晶女士有很成功的經驗。
王晶女士是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院長助理,曾被評為“全國優秀家長”。她的女兒黃思路在上小學的時候曾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先隊員”。上中學的時候,黃思路出過兩本書。現在,她就讀於北京大學,每年的寒暑假,她還去美國學習鋼琴。在我眼中,黃思路是一個“棒”孩子,不僅僅是因為她學習優秀,更因為她是一個通情達理、心態良好、很善於與人交往的“懂事”孩子。
許多人問王晶,你女兒並不是神童,智商很一般,可為什麼她不論學什麼都那麼快、那麼好呢?你們用了什麼特殊方法培養的她?
王晶說,我們一直非常重視女兒素質的培養。我們覺得,一個高情商的孩子比高智商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首先關心的是孩子是不是在健康地成長,能不能適應各種環境,會不會與人相處,有沒有一個樂觀的心態。黃思路是獨生子女,我們就總有一種危機感,擔心嬌慣孩子,怕她變得脆弱、低能,擔心孩子習慣了走平坦大道,將來不會在崎嶇的道路上行走。因此,在黃思路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把每一個困難都看作一個鍛鍊孩子的機會。這還不算,還設法為孩子“製造”困難,讓孩子學會變不利為有利,克服挫折度過難關。
培養女兒黃思路,王晶有三件“寶貝”。
第一件“寶貝”:嬌生不能慣養。
王晶說:“我們的家庭條件不錯,這可以算是‘嬌生’。但嬌生不能慣養。如果把黃思路培養成小公主,說一不二、隨心所欲,長大以後怎麼能受到了委屈?再順利的環境也難令她滿意。所以,從黃思路一出生,她遇到困難我們從不替她‘扛’,而是利用這樣的困難達到我們鍛鍊她的目的。”
有原則的愛,是理智的愛。而要堅持這種愛的原則,作父母的有時也得要狠下心來。王晶在這方面就經歷了一個痛苦的過程。
黃思路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像大多數的孩子一樣,哭著要找媽媽、要回家。因為黃思路比班裡其他的孩子小,老師被她哭得心軟,就把她送回家。王晶送走了老師,對女兒說:“小朋友們都在幼兒園,還沒到放學的時間,誰也不能回家。現在,你只能自己去上幼兒園了。”
女兒被擋在門外,嗚嗚地哭,可媽媽硬是沒讓她進門。
女兒知道媽媽的脾氣:原則問題沒得商量。最終,她妥協了,央求媽媽說:“媽媽送路路去幼兒園吧。”
王晶此刻真想一把抱起女兒,把女兒送回幼兒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