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件事:一個男孩穿著媽媽從美國買的價值一千多元的名牌運動鞋上學,一出門,就被人截住了。
“把鞋脫下來讓我穿兩天!憑什麼你就穿這麼好的鞋?”大男孩狠狠地說著,一邊把舊鞋脫掉踢給小男孩。
小男孩吭也不敢吭一聲,把新鞋脫了下來。
在這裡,我想提醒爸爸媽媽們,尤其是那些經濟狀況比較寬裕家庭的父母,不要讓孩子在經濟方面產生比別人優越的心理,更不要讓孩子在金錢方面有優越感,因為這對孩子並不是好事。讓你的孩子“變”得普通一點兒、平凡一點兒,並不是虐待孩子,而是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生活空間。
過分溺愛,帶來孩子的無情
許多父母、老師打來電話或登門面談,哭訴孩子的無情。
一位媽媽說,平時我對兒子關心得無微不至,可兒子對我卻非常冷淡。我過生日那天,朋友往家裡打電話。恰巧我不在家,兒子接的電話,朋友告訴他:“今天是你媽媽的生日。”兒子冷冷地說:“我媽過生日關我屁事!”聽了這話,我的心都傷透了,每次他過生日,我給他買這買那,他怎麼都忘了?
一位下崗女工,知道孩子喜歡吃蝦,一次咬咬牙從菜市場買來蝦,做好後端上桌,看著孩子津津有味地吃著,自己捨不得動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飯,媽媽忍不住想去嘗一下剩下的蝦——
“別動!”她13歲的孩子說,“那是我的!”
這位母親在講述這件事時,眼含淚水。
一位家境富裕的母親,見女兒花錢大手大腳,就對女兒說:“你不用著急花錢,爸爸和媽媽這些錢,以後還不都是你的?”
誰知女兒聽了把眼睛瞪得圓圓的,厲聲對媽媽說:“我告訴你,從明天開始,你要省著花錢,這些錢都是我的了!”
一個貧困大學生回家找父母要零花錢,父母說:“咱家哪有富餘的錢,你上學的錢還是和別人借的。”孩子不領情地說:“你沒錢幹嗎要生我!”
廣州有一位母親,為了兒子,為了丈夫,放棄自己不錯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風裡來雨裡去,騎車送兒子上學,打零工換錢供丈夫攻讀學位。丈夫畢業後,功成名就有了錢,拋棄了妻子,還帶走了她的兒子。兒子成了大款的兒子,上了貴族學校。媽媽想兒子,特意買了一件新衣服,到學校去看兒子,兒子卻嫌棄母親穿得太“土”給他丟臉,告訴同學這是他的“老鄉”。後來,竟提出了一個無情的要求:讓母親做他的“地下媽媽”,否則就不認她這個媽!母親哭訴無門,痛不欲生。她不明白,為什麼天下會有這樣無情無義的孩子,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受到這樣的懲罰?怎麼十幾年的愛得到的卻是冷酷無情的回報?
是孩子生下來就不會愛別人嗎?不,那麼“愛丟失症”的根源在哪裡?是父母的“極度關愛”、“過分溺愛”、“無限縱容”滋長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有人曾經做過一個試驗:把一隻青蛙放到熱水裡;它會馬上本能地跳出來逃跑;可是把一隻青蛙放在冷水杯裡;在水杯下放上酒精爐;點燃後慢慢加熱;青蛙在杯中呆得很舒服;慢慢習慣了這樣的溫度;最後被活活煮死;卻還不知道是怎麼死的。這其中的道理正如專家所說:“深度的愛比極大的恨對個性造就的扭曲更大;因為前者很難被溺愛的物件反抗;而這恰恰是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的普遍特點。”
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卻未必會愛孩子。鄧穎超大姐曾經說:“母親的心總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話,結果就會適得其反。”過分的關心溺愛,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遭受適當挫折、困難和學習愛護別人的權利。這樣的孩子從小隻會享受,不知奉獻;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關注自己,不知體會別人。“愛”的種子就這樣結出了恨的果實。
人生下來就有兩種需求:一是物質需求,二是精神需求。不少父母,對孩子的物質需求可以無限滿足,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卻很漠然,結果不僅給自己帶來情感的折磨與痛苦,造成孩子心靈世界的荒蕪,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走上社會後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有的甚至會走向反面。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問題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
什麼是真愛?什麼是傷害?
過多的干涉,帶來孩子的無奈
一位母親對我說:“兒子上初中了,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出來。媽媽剛走進去,孩子兩眼瞪著媽媽說:‘你給我出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