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真正的朱熹思想精髓
更新時間2012…9…19 13:37:33 字數:3303
朱熹的思想精髓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採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絡的含義:①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他認為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於氣;同時,氣有變化的能動性,理不能離開氣。他認為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太極”。②理是事物的規律。③理是倫理
道德的基本準則。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第二個範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係有主有次。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屬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並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並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討了知行關係。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行為重。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專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絡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於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是指飢食渴飲之類。如是,雖聖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係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透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係,“人心”須聽命於“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探討了天理人慾問題。他以為人心有私慾,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慾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慾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慾(主意這一點啊),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慾望。
“存天理滅人慾”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但這句名言並非由朱熹發明。長期以來;“存天理、滅人慾”一直被當作朱熹的發明而流傳。
事實上;這一概念在《禮記·樂記》中已經出現;其中說道:“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這裡所謂“滅天理而窮人慾者”就是指泯滅天理而為所欲為者。
由此根據事實可以看得出來朱熹所言的存天理滅人慾和現在人們批評他所說的存天理滅人慾絕對不是一個意思。要不然他也不會反對佛教的無慾了。可以理解朱熹的意思便是人是可以有慾望的,不過你的慾望確實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的,你不能因為你的慾望而做出危害國家和他人的事情,這就和現在你不能強行因為自己的慾望和別人發生關係一樣,要不然你就是強&;奸了。
所以說朱熹本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