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第4/4 頁)
改編者對這首曲子的瞭解與認知外,還需要改編者擁有非常卓越的耳力與音樂水平。因此,通常能夠改編一首曲子的人,都是某方面的音樂大師,比如卓越的鋼琴家、小提琴家、大提琴家等。
當然,在一支樂團裡,通常都是由指揮和首席小提琴手擔任這個工作,比如戚暮曾經演奏的那兩首改編《聖母頌》和《藍色多瑙河》,就是由他和華爾斯先生一起討論、改編出來的。
而如今這首《D大調》,卻已然不可能再有他人的參與。
舞臺下,多倫薩先生的腰板挺得筆直,身子稍稍前傾,目光認真專注地盯著舞臺上那個低眸演奏的青年,他將全部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自己的耳朵上,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音律。
但是現在青年演奏的速度實在太快,因此連多倫薩先生都是在聽到第二小段的時候,才猛然驚醒,低聲喊道:“第二樂章的小廣板?!”
一旁的莫托爾四人紛紛怔住。
一首音樂的要素一共分為9個方面,包括有節奏、曲調、和聲、力度等等。
而對於節奏來說,它的另外一個要素即為速度。在創作一首曲子的時候,樂曲家們經常會在樂譜上標註符號,告訴演奏者該以什麼樣的速度來演奏曲子,通常而言這種符號都是義大利文,從最慢的廣板、慢板、柔板……一直到中板、快板、急板。
而比廣板稍微快一點的速度,便稱為小廣板——
『larghetto。』
貝多芬的《D大調》一共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是不太快的快板,第三樂章是一段快板,而第二樂章則是一段小廣板。
這第二樂章是全曲中最富有貝多芬意味的抒情曲目,由單簧管和小提琴為主音律合奏,表現出溫緩流暢的音律,讓人心神放鬆。
而如今,戚暮演奏的這段旋律實在不能稱為是小廣板,不,它甚至已經超過了快板的速度,而真正成為了一段急板!
恐怕在場也只有多倫薩大師能在十幾秒內反應出這加快了數倍的曲子到底是什麼,因為在場所有人都發現,當第二樂章加快成了急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