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覺器官去記憶,但非盲人卻總是更常運用眼睛來吸納大多數外界資訊,也無怪乎很多人把眼睛比喻為“心靈之窗”了。
透過視覺轉輸資訊入腦,其主要優勢之一就是讓大腦的兩個半球協同合作,產生了“1+1》2”的增值記憶效應;其次是凸顯層次並有認知深度,還可以透過強化影象細節去增強記憶,亦可賦予影象的相適色彩去提高視覺的轉入效果。
據有人實驗,交替使用視覺和聽覺去接收同一資訊,能夠使記憶效果凸顯:視聽結合能記住65%;單用視覺僅能記住25%;單用聽覺記住的只有15%。
有人將學生均分三組,只告訴甲組學生10張畫上的內容,不讓學生看畫;只讓乙組學生看這10張畫,不講解畫上的內容;既給丙組學生講解畫上的內容,又讓他們看這10張畫。隨後測驗,甲組記住60%,乙組記住70%,丙組記住86%。
如果將需記資訊寓於影視節目中,同時啟動視覺和聽覺的能量,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極大的提升作用。現在很多有條件的學校都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方法,課堂生動有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記的積極性。
為了使記憶時加深大腦對繁難重要而且陌生資訊的印象,讓其由瞬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貯存在腦中,可以讓多種感覺器官協同作戰:看聽寫相結合,如果可能的話還可以採取觸控、嗅、嘗等各種方式。在大規模的複習中也可以考慮採用這種方法。
平日裡可以在休閒時抽擠出一小段時間去進行兩種或多種感覺器官協同記憶的練習,如在無雜音干擾的環境中進行音樂聽寫,仔細地傾耳細聽、默寫,再反覆對照;全神貫注地聽一首曲子,至熟後清唱,再聽,再唱,直至聽唱合一。在限定時間內記憶聲音資訊的能力就在這種訓練中不知不覺得到提高。據說莫扎特自幼勤於進行這種訓練,在他14歲的時候,一次聽完義大利作曲家阿萊格里·格雷戈裡的一首彌撒曲,回到家中,將曲子幾乎完整地默寫了出來。進行眼手口腦協同記憶的訓練,有些重要的繁難資訊,可以透過視覺觀察後,用筆寫下來,反覆朗讀,直至能背誦。過後,再抽閒暇時間不斷背誦或回憶或默寫;對能吃的佳品,可精察、細咀嚼、慢品味、反覆嚼,而後進行綜合與概括思維等。
(15)藉助聯想想像幫助記憶
讓聯想想像幫助記憶,是抵抗遺忘的最佳選擇。讓聯想想像幫助記憶的實質,就是透過巧妙聯想和豐富想像讓新記憶的資訊與腦貯的原有資訊以結構的形式聯絡在一起,就像魚被釣在鉤上一起沉入“腦海”中一樣。需要使用的時候,只需輕提“魚鉤”,“魚”就會在“腦海”中浮現出來。
奇妙幻想
有人為了記住“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熱卻可以”這一物理法則,透過創造性想像和奇幻聯想,將其變成如下的故事:
母女在真空中親嘴,聽不到聲音,卻可以傳播嘴唇摩擦的熱。
人的大腦左半球主管邏輯(科學)思維,右半球主管形象(藝術)思維,但有人在記憶中常將二者的功能記混。對於看過或聽說過電影《佐羅》的人來說,只要將邏輯思維與此電影中的主人公佐羅聯想在一起去記憶就行了……一想起佐羅這個英雄(有人稱“佐羅”這個人名為記憶的定位詞),就連帶回憶起了邏輯思維和管轄它的左半球大腦了,亦可推出形象思維是由右半球大腦管轄了。一來二去,很快就把兩半球大腦的主要功能記憶牢固了。
第12節:藉助聯想想像
因果聯想
對大多數人來說還很陌生的“馬太效應”……“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是《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段話)……被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默頓借用來解釋下述現象:“對已經出名的科學家,作出的貢獻,給與的榮譽(社會肯定)越來越多;而對那些尚未成名的科學人物(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
他說:“馬太效應使許多新秀蒙受損失,他們的貢獻往往被抹殺;馬太效應有時也使雖然成名但學術見解尚未成熟的科學家在文章發表後威信掃地。”
在識記過程中,您如果能將須記的“馬太效應”與身邊的實事聯想在一起,日後一看到身邊發生的上述現象,就會馬上聯想起馬太效應,於是馬太效應就銘記於您的大腦中。
對比聯想
看到、聽到或回憶起某一事物時,往往會聯想起和它相對的事物,對各種知識進行比較,抓住其特性,可以幫助記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