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把有“兩隻腳”和“兩隻腿”的動物一概認為是狗。
媽媽於是語重深長告訴孩子:
“狗和牛的區別是,牛是有角的,狗是沒有角的。”
這位小朋友記住了,再有一天他遇上了一隻長頸鹿,
“媽媽,你看那隻狗在吃樹葉!”
於是媽媽又告訴孩子:
“這是一直長頸鹿,它的脖子很長很長的,和狗不一樣,狗的脖子很短呢。”
……
接下來是一個很漫長的故事,小朋友終於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之後,認識了狗。
在這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概念為何而存在?
角——無角,用於區分於,牛——狗
長脖子——短脖子,用於區分於,長頸鹿——狗
我們為了區分事物與事物的不同,從而更好地對事物進行識別,因此對一件事物,新增了某一些概念。更直接地說,這世界最原始是沒有概念存在的,因為某種需要(如人為了區分不同事物),於是就誕生了概念,誕生了認識。
這個結論不是哲學課本上的概念,因為你很快就能發覺它的重要性。
被認為是中國哲學以及謀略的經典著作《老子》,開篇就直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認為言語是無法表達出原本真正的,勸人不要執於言辭,老子正是以這樣的十二個字開始了對他思想的詮釋。我們反過來想,常言道“名不正,則言不順”,因為名是為著應用而設的,如果名不恰當了,那應用起來就有問題了,所以在兵戰中,出師需要有“名”。
閱讀提示:這一節希望讀者在第二次閱讀的時候聯絡整本書,因為筆者對本書中所有概念的定義詮釋,都是這個思路,再次回顧會更加理解以下的解說。
比如,山原本只是山,但當你站了位置,你才看到了山的一面,於是你得到了一個山的風景,此時你所站的位置,上文中叫做應用,在整本書中叫做太極。當你不斷地改變位置的時候,展現在你面前的會有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風景,可是這些都是合理的,都是源於山。我們會偶爾聽到一些話,如“沒有風景,才是最好的風景”,“不解釋,才是最好的解釋”,正是無極原理,也是“山還是山”的第三種境界。
例如這些回答就是很原始的,沒有節外生枝:
“皇帝死了之後,皇帝的兒子做什麼呢?”
——“做皇帝。”
“錯!是做孤兒!”
“一個要吃很多飯才飽的人,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很餓的人。”
“錯!他是一個好難飽的人!”
再聯絡到永珍演化,太極建模,這個形象可以是磨豆腐,可以是旋轉不斷的陀螺,可以是圍繞一個專案大家在忙碌。(這些聯想在分析聯絡問題或是預測上均是非常重要,詳看永珍演化一章。)
像武林高手,一般不會出招的,因為他們心無殺戮,因對方殺意起,他的心才會起殺戮。
武林中有一招境界非常高的心法緊扣太極原理,叫做神魔一念:“以魔入心,以神出招,心法極意,不在魔心控殺,而在神意止殺。”
②感覺都是真的
奶奶看著手上的的鋼筆,眼淚不禁在眼眶裡打旋。孫女投入奶奶的懷抱,奇怪地問她,“奶奶,為什麼你看著這支鋼筆會哭,而我不會呢?”。
“乖,這支鋼筆有一個故事在裡面……”
在這裡,
孫女:鋼筆→孫女感覺鋼筆(印入腦海)→鋼筆就是鋼筆,沒有其他意義。
奶奶:鋼筆→奶奶感覺鋼筆(印入腦海)→奶奶的經歷賦予了鋼筆意義→生理反應:哭。
所以人的感覺總是對的,當我們感覺到事物(象體)的時候,這個象體就會印入人的大腦裡面,人透過思維去理解識別這個象體,在這個過程中象體已經不再是原來的象體了。因此,對事物的理解,最準確的是感覺的原始本身。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類幽默,當有人問你:“你是誰呀?”,有人會答:“我就是我咯”。這是最準確最全面的答法,你再修飾,那就改變了。
有人對“感覺”一詞,感到困惑,因為在世代相傳的文化裡面,一直沒有正視這個概念,人們往往把感覺這個詞用在理解,思維方面上,對於他們無法解釋的事,統統歸咎於感覺。
比如你問女朋友,“為什麼你要和我分手呢?”,女朋友說“感覺羅,感覺是沒得解釋的,是沒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