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沒有考究這兩個詞之間的順序。後來有位前輩告訴筆者,“錯了,應該顛倒過來。”不過想來是挺有意思的,因為人的思維慣性是:有問才有答,不太樂意接受反常規的情況。那麼現在回到上面的話題,筆者反常規一下,把兩者顛倒過來:透過這些不同的答案,我們可以找到正確的問題:人與人之間可以由什麼區分開來呢?(陰陽流轉中配陰陽的方法)
顯然,這個問題是不同於“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是什麼呢?”
究竟是什麼呢?我們看一下這個圖:
這個圖展示的是一個由外到內,再由內到外一個過程:
(1)一個觀察者看到的是人的表現。
(2)人和表現處身於環境當中,或者說是受制於環境。
(3)表現是透過人所產生的。
我們僅能直觀地看到一個人的表現,但是人是容易習慣性地作出一些判斷,而懶於考究內裡情況。
媽媽見到孩子玩遊戲,非常心痛:兒呀兒,不要玩遊戲呀,沒前途的。
後來孩子長大了成為一名遊戲工程師:媽,我終於成功了。其實我當初玩遊戲和其他人想法不一樣,我是想體驗那個遊戲的各方面設計情況。
一個乞丐發現旁邊的同伴原來是十幾年前的大名人,
A:聽說你當年很有名氣,怎麼現在跟我混呢?
B:當年家裡破裂,我很鬱悶,喝酒太多了,意志消沉了,很多事都荒廢了。你呢?
A:我?我是接我爸位置一直幹這一行,憑著棍法了得,帶領一大幫兄弟殺出險境,才有今時今日幫主這個位置(丐幫幫主)……
如圖,我們可能做了同樣一件事情,但是將有不同的下一步;反之,我們可能做了不一樣的事情,最終卻能殊途同歸,走在一起。
如果我們抽離了環境這個因素,或者說我們無限放寬了這個環境的限制去想,如果你跟我吵架,你會不會打小報告呢?你不會,但是有人會。因此每個人對同樣一個事情,他們的想法不一定相同的,就像一條水渠,同一個源頭的水流下來,不同的水渠所流動的軌跡是不一樣的,表現是不一樣的。
這條水渠是什麼呢?
就是一個人的思維模式——一個人對外界所接受的以及所表現出來的所有形式的軌跡的集合。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一開始僅在於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思路決定出路!
如果我們再考慮環境的制約因素,那麼就是你所見到的一切。這是一個龐大的問題。兩者相互作用下,便形成人生的種種歷程。經過歲月洗禮後,於是就有人生命運的說法。
至此,讀者終於找到一個答案,你可以熟記它。
但是,不幸的是,很遺憾地告訴你,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最內在差別是父親的父親的差別。筆者在想,肯定會有很多感覺非常詫異,一定會有人批評筆者這忽悠和胡扯。可是筆者可以很真誠地追溯到宇宙大爆炸,女媧造人,基因變異,達爾文進化論,愛因斯坦相對論,佛洛依德精神分析,MBA企業戰略分析等去證明這個結論。
不過筆者是不會這麼做的,因為有更多的重要的事情等著需要做。筆者覺得這個結論達到某種程度就夠了——能夠有助於去應用在生活中。除此以外,筆者是不建議讀者去“研究宇宙是怎麼爆炸”這類問題,除非你有很怪異的癖好或者可以以此為盈利地生活。
☆衍例之必定存在思維慣性
………………………………………………………………………………
一個壞人幹了一輩子壞事,突然有一天他停止了幹壞事,停止幹壞事即被視為幹了好事一件,於是社會就對這個壞人大加褒獎。一個好人幹了一輩子好事,突然有一天他幹了一件壞事,於是社會就對這個好人全盤否決。
………………………………………………………………………………
思維都已經成型了,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必存在思維慣性。(對同一個事物因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兩者概念不同,但實質一樣。)
有一道IQ題是這樣的:
小明的爸爸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一毛”,二兒子叫“二毛”,三兒子叫什麼呢?
有一部分人會答叫“三毛”。
當答案是一毛,二毛的時候,人們的頭腦自動就識別出“毛”是不變的,一,二是呈數學規律遞增。繼而代入式地回答“三毛”。
——這就是思維慣性。
慣性一詞源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