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1/4 頁)
——只有當你認為周圍的事物跟你一樣都是棋子,那麼他們都是你的戰友,都是“有利於”你。
為什麼我們很多人不願意面對“朋友是否用來利用”這個話題,因為這句話的起源是一個人所站的角度是,他把朋友當作一盤棋局裡面的一個棋子,不能用的,可有可無,捨去了也沒關係。
所以朋友是否用來利用的呢?——我們都是整盤棋局當中的一顆棋子,你唯有善待你的同類(棋子),你才能更好贏倒對方。
這盤棋局的兩個帥是誰?他們叫生活與命運。
——這也是仁者無敵的精神!
筆者為何要談這個話題?在於任何一種高強的技術,都是可正可負的,能害人也能救人。
本書提到的謀略,離間計,虛實運用,投桃報李,金蟬脫殼等,運用在親人上,親人會離你而去;運用在朋友上,朋友會疏遠你;運用在合作上,對方會叛變你。——這便是反噬。
雖然可以透過時空的落差而避開(例如你使用了,但是需要在一年後才會反噬,這時候你可以一年內停止使用以避開反噬),但是上得山多終遇虎,與其誠惶誠恐,何必直接根除這個隱患呢!——明白棋局的道理。(如果再考慮超四維的空間,你根本不可能避開。)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但是並不意味別人懂得,所以我們除了要有自保的能力(如有能力識破),另外,如果你要相信一個人,就要坦然的接受被出賣的可能。
4。象——太極歸宗的物件
4。1重構概念——不被所擁有的束縛才能得到解脫
○重構概念
太極博弈原理的創作機理是從本源重構概念,而本源有深淺之分(即稍微接近本源,接近本源,很接近本源……),因而提出象體的概念,再從象體上重新提出概念。
概念很容易被讀者誤解,不同的概念可能描述同一件一模一樣的事物,而同樣相同的概念有可能對應不一樣的東西。
比如說:
有AB兩件衣服,他認為美的衣服是A,你認為沒的衣服是B。那麼假如你沒有看到實際的衣服情況,他叫你買一件很美的衣服,那你就會選擇出錯了。因為你們的審美觀是不一樣的(太極不一樣)。
如果別人所指的概念萬一和自己的不一樣,怎麼辦呢?
我們得先找到它的本源,然後依照角度不同(太極不同)從而得到不同的概念(象體)。
比如老闆下達一個命令,那麼你是不可以直接記住這個命令的,你需要回到這個命令的實質本源,也就是老闆最真實的想法。每個人的往往對真正的實際表達與闡述的不清楚,不正確。
又如他告訴你:他錢包裡有五百塊錢。那麼你應該這麼記住他的話:他說他自己錢包裡有五百塊錢(而不是記住“他錢包裡有五百塊錢”)。因為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你會容易認識到這話有可能是假的——它只不過是一個象體,說不定還有一個真正的本源。
我們會發現很多書會有這麼一個特點:寫了很多觀點,但是都是零散,沒有整體性,框架性,聯絡性。這種情況或是原著本身不知道這些觀點的本源是什麼,所列觀點只是拼湊而成(由不同角度下所形成的象體拼湊而成),也就是說太極混亂。
以上讀者容易理解,但是生活上我們會遇上綜合性的問題,你怎麼去重塑一個概念,
例如:
一位女性朋友A找到新男朋友C,後來A跟她男朋友C說分手,願意是忘記不了前男友B,可前男友B卻是傷害A很深。
當然,這裡面的故事內容省略了一萬字。
有AB兩位讀者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讀者A:責任——對關係,對他人的護守。
讀者B:別人是難以體會那種感覺,只有當事人才清楚,除非有類似的經歷。
現在請問讀者,這兩者有什麼區別?
如果你們沒有想到這兩者有什麼區別,那你們還需要反覆閱讀本書,尤其是關於層次的話題(萬事層次集,看問題深度等)。
我們現在用象來描述這件事情(形式不拘一格,越簡單,看上去越不抽象就越好,讀者可自行設計):
那麼我們想,我們怎麼看得比較全面一點呢?也就是你可以怎麼把“傷害”,“一起”,“想念”,“離開”歸宗,追溯本源,那是什麼(接近本源/宗)?那就是一種聯絡,我們可以形容為“紐帶”!
那麼我們再看看讀者AB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