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她不是沒有考上高中,而是根本沒有一試身手的機會。中考前學習壓力太大了,又加上營養不良,大姐班裡好幾個女生都曾在跑早操時暈倒過,大姐也是因為身體的原因沒能參加中考。就這樣改變了人生?
本來大姐完全可以成才的呀,她的潛能還沒來得及發揮呢。可是在農村,在城市,有多少這樣的人才就被過早地無聲無息埋沒了呀,這僅僅能歸結為命運的不公嗎?
根本不是的。怪他們缺乏自我奮鬥嗎?也不是的。是我們的社會和教育過早地就堵死了他們的成長路,沒有給更多人成長的機會,再多一次機會。而他們原本一樣可以成為棟樑之才的呀,可惜!可惜啊。只有真正屬於大眾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對於大姐來說,當然這不是結局,可過早離開了學校,還能怎麼樣呢?想不跟別人一樣,想衝破世俗,真是“難於上青天”哪!我自己之後的艱難成長曆程足以驗證這點。
這個時候的我,還是安心捧讀手裡的書吧。霍老師這本工作札記其實是些小故事,寫得可生動了,比另一本書強多了。看書的時候,我還會和姐姐討論,有不懂的就問她。這兩本書也算我的啟蒙讀物了,一直讀透,不止一遍。都看完了,就和姐姐分析書中的得失正誤,我已經能夠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了,我覺得早期教育那本書說得有些不對頭。
它開頭說的是200年前的德國“弱智”卡爾·威特是怎麼被造就成“神童”的。我覺得這簡直就像痴人說夢話,編這瞎話的人把我們當傻子呀。早期教育造就不了天才,更改變不了一個白痴。把一個出生沒幾天不懂事的嬰兒,就無端看成弱智的人,才真正有病呢。書的作者包括那個老卡爾·威特,離入教育之門還遠著呢,他們根本就沒領悟早期教育的真諦,早教難道就是早灌輸詞彙早接觸書本嗎?也太偏頗太狹隘了。哼!長大了,我一定要揭穿他的無恥謊言。
生活即教育,過度催熟即透支潛能,自古“神童”少大成。神童不等於天才。而且,嚴重脫離社會現實的教育理論,就只能成了紙上談兵。
就這樣我在心底埋下了一個小小心願。
互動留言:
為什麼個人的命運如此難測?
什麼條件下我們的前途會沒有意外?教育的發展就需要達到這個目標:不讓一個人的命運輕易改變,不使任何人的前途輕易毀掉。而這比早期教育也許要緊迫百倍。
關於早期教育,本段標題並不是故作驚人之語,也不是以否定一切的姿態引人注目,而是基於一種理性的思辨。對它不必完全否定,但更不要誇大其詞、誤導受眾。本書後文解讀部分,特別收錄了一篇曾在《人民教育》雜誌發表過的同題研究文章,恰是印證了“我”的心願。
創新從教師開始
經過鳳亮這一番非常時期的採訪,倒也消解了幾分寂寞,而且霍老師很樂意幫助更多的孩子。透過網路這種形式很高效,她面對的就不只是星光和三生堂了。
霍老師別具特色的教育故事和教學故事,回想起來俯拾皆是,其思維和方法之精彩獨到,令鳳亮驚歎。
為什麼霍老師的班能接連創造奇蹟?這不僅是說每次全市統考他們班都高居榜首,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很高超。這是因為霍老師帶給他們的,對於學習的第一印象和終極印象都是快樂的,在她的孩子們的潛意識裡,學習就是這麼快樂和簡單。
霍老師教改的成功B段曾經提過,學生的閱讀量和知識面非常態可比。然而閱讀量一大,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同學們的作業和習作中錯別字多起來了。
她就啟發同學們想辦法,在班上成立了一個“錯別字病院”。由病院的小醫師即很少出現錯別字的同學,分別給家長髮去了診斷書——
“親愛的家長:您好!最近我班同學作業本中的錯別字多了。我班成立了錯別字病院。報告您一個好訊息,您的孩子當選為院長。向您表示祝賀,並請您幫助她做好工作。”
“……告訴您一個不太好的訊息,您的孩子得了‘重病’,需要‘住院治療’。請您不要著急,他會很快痊癒出院的。”
全班同學都成了這個病院的成員,不管治病的還是被治的,都興高采烈,熱情高漲。那些病號不但沒有痛苦之情,反而主動參與,每當消滅一個錯別字,病情減輕一點,他們就喜笑顏開,“治病”原來也是如此樂趣無窮的事情。
重病號住院治療,輕病號門診治療,這裡的醫務工作者各司其職,盡責盡力。原本爭取兩週解決問題,實際只用一週的時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