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頁)
,高行周心裡有點奇怪:郭威的戰將不少,怎麼派了個黃口孺子。
一連兩天不見動靜,趙匡胤有點按耐不住了。他忽然想起了父親那封信。
他找到了杜二公:“舅舅,有一個重大的使命,必須您老人家辛苦一趟。”
“什麼?”
“我父親與高元帥有金蘭之誼,他有一封書信在此,請您親自送給高元帥。”
“姐丈的信,理當我送,拿來吧!”
高行周聽說是趙弘殷的妻弟親自來下書,以禮相待,讓到書房,侍者奉上香茗,高行周說道:“請賢弟稍待。”於是他開啟了書信,趙弘殷那戰戰兢兢、抖抖顫顫寫出來的字,呈現在他面前:
行周賢弟臺鑒:
臨表唏噓,悲愴不勝。你我舊朝之元勳,新皇之貳臣,此生格局已定,只有聽天由命;而子女何辜,受此茶毒:犬兒匡胤征討之行,豈是本意,實為驅使,蓋欲假賢弟之手以誅愚之見之後,而逼你我狹路相夥也!世情釁險,命多乖舛,刀劍斧鋮、引頸受之而無憾;而禍延子孫,心實不甘。故敢冒斗膽,願借仁兄項上之首與匡胤,以敗彼奸。攻首?罪乎?青史可鑑,異日愚兄當於泉下跪謝於賢弟尊前!”
趙弘殷淚垂頓首
相好的朋友,在信中要借他的人頭,這種事恐怕亙古未有。高行周讀著信,血流加速,血壓升高,心中怦怦直跳。他一不怕死,二不恨趙弘殷,一腔怒火,射向郭威。原來同朝為臣,你郭威得了天下,就這樣把同僚往死胡洞裡逼,不僅逼老的,還要逼小的,得勢不饒人,這口氣高行周如何能夠咽得下?
他不僅不恨趙弘殷,而且從信的字裡行間看到那老態龍鍾的趙弘殷濃濃的舐犢之情。他把兒子打發回家,不也是這種心思嗎?以死盡節,他把自己孤身一人留在潼關,不也是這種安排嗎?因而他倒從信中看出趙弘殷的聰明,看透了他的心思。
尋思一番之後,他毅然地對杜二公說:
“感謝賢弟送信,內容本帥已盡知。恕我暫不作復。回去請轉告趙公子,三天之後,若無動靜,請他放手攻城,結果到時自曉。”
送走杜二公高行周修家書一封,當即派人送往山東老家。第二天晚上,高行周交待侍者,自己要安心靜養,不要進來打擾,然後自己修飾打扮一番,伏案疾書,給趙匡胤寫了一封信,把信密封之後,封皮上寫著“高行周留書,趙匡胤親拆”。一切安排已畢,隨手“嗖”地拔出寶劍,口裡唸唸有詞:“郭威、郭威,篡國逆賊,我生不能食爾之肉,死定要奪爾之魂!”
他把身子轉向東北,望著山東的方向,心中念著:“夫人、懷德,永別了!望你們平安康健,我於九泉之下,心也安然!”他又想起早早失散的兒子懷亮,不知生死,永難再見了,止不住流下淚來。
他猛地把眼淚一抹,自言自語道:“高行周呀高行周,你從十四歲上陣,四十年來沙場馳騁,槍挑過無數英雄,馬踏過多少豪傑,英名一世,雖不能說流芳千古,但總算不虛此生。而今,自刎一死,對漢主可說盡了忠;借頭與人,對朋友算是全了義;自己死,卻保全了兒子,使高氏香菸有斷,對祖上算是盡了孝。”想至此,他喊出聲來:“高行周、高行周,一世無敵,臨終忠、孝、義三全,你復來何求。嘿!”藉著這一聲大喝,他把劍向脖子上只一抹,一股熱血噴出,剛剛寫好的那封信上,濺滿了血跡。——一代英雄,這就結束了他的一生。
第三天一早,侍者前來照料,一進門,看見高行周坐於案前,二日圓睜,屍體不倒,脖上架著那口寶劍,凝著血跡。
“報告副帥,高元帥他、他……”
嶽元福和手下幾個大將正在議事,見高行周的侍者驚慌失措地跑進來,滿臉淚跡,跪在地上,語不成聲,知道出了事,把手一擺,領著幾個人,急趨元帥寢房,看見高行周已經自刎而死,喊了聲“元帥”,已經跪下,幾個人跟著一起跪了下去。
拜畢,就在高行周案前,嶽元福與眾將計議後事,說道:
“列位將軍,如今元帥已亡,大軍壓境,潼關一鎮之兵,難與聖朝為敵,為免生靈塗炭,我想不若歸順大周;況大漢已不存在,我等也免作無根浮萍,不知眾位意下如何?”
眾將一齊拱手,說道:“嶽大人所說,實為識世務的英雄之見,末將等也是這個主意。
嶽元福聽說,當即修了降書,命大開城門,領了眾將,全部卸去武械,一齊來到周營投降。
接到降書,趙匡胤不戰而勝,喜出望外,令杜二公與董家兄弟守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