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 頁)
大營。自己與鄭恩、李通、周霸帶了一百精壯侍從,隨嶽元福進城,辦理交接,安撫之事。
一行人來到帥府,進入後堂,見高行周執劍在京,屍體不倒,鄭恩說道:
“這驢毬入的高行周,死了還瞪著兩眼,穩坐不動,還拿著元帥的架子。”
匡胤喝道:“兄弟不要胡言,高元帥當今英雄,蓋世無雙。若抗拒,你我豈是對手!他手刃一死,一方面盡了忠,一方面順了民,使千萬民眾免除了刀槍之災,他死的英雄!”
他說著,忽然看見案前書信上寫著“趙匡胤親拆”的書信,血濺信封,顯得格外壯烈,不覺肅然起敬,躬身施了一禮,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取過書信開啟,示意讓眾將坐下,自己走過一旁閱讀起來。
只見那信上寫道:
漢潼關節度使高行周,盡節臨亡,親筆遺書,奉於趙公子臺下:昔某與尊翁同為漢室重臣,曾結金蘭之好,不意周興漢滅,論為送旅之臣,今公子領兵至此,得周自知中興無望,心如死灰,若刀兵相見,雖可一搏,徒增冤魂,空添孤寡,生靈塗炭,遺累萬民。更有汝尊翁飛鴻:滿紙血淚浸染,亟望息事平災。舐犢之情,人心皆然,故願借人頭與君,以盡忠義之節。我無他望,唯遺懷德、懷亮二子,俱為忠勇之士,他日相遇,如能予以提攜,則餘感恩於泉下矣!專此布囑,餘不贅述。
這信下還附一信,匡胤看時,原來是父親寫給高行周借人頭的信。兩封信拿在手中,匡胤覺著有千斤般重。高行周不僅武藝超群,而且人格高尚,使他敬羨感嘆。於是他把信裝好,慢慢地回到案前,望著高行周雙膝下跪:
“高伯伯高風亮節,堪為師表,聽囑之事匡胤沒齒不忘,願伯伯九泉下安息!”說著,淚水滴落下來。
趙匡胤站起身來,與眾將說道:“高元帥在生忠直,死後神明,禮當隆重祭曲,以慰忠魂。”
嶽元福遵囑,當即準備了香案,趙匡胤帶領眾將,焚香下拜,匡胤頌道:
“高元帥靈魂不遠,今日成全了趙某一行大功,既有功於漢朝故主,又有恩於當代黎民。趙某獲恩,義當重報,今後若有升騰,必善待二位令郎。使其披蟒掛玉,有福同享,願高元帥安息!”
眾將一塊高頌:“願高無帥安息!”
只聽“撲通”一聲,高行周屍首倒在地上了。
祭畢,因要回京“報帳”,匡胤令手下取了高行周頭顱,另刻了木香人頭,與高行周安好,用棺盛殮,葬於潼關的山頭之上,並立了石碑標記。
諸事安排已畢,匡胤把潼關帥印文於嶽元福代掌,軍政大小事務,均由嶽元福管理。自己與眾將回到大營。不戰而勝,上下將士俱皆歡喜不盡,熱烈慶祝一番,第二天就撥寨起營,順著原路,望汴京出發了。
大軍路過娘娘山,匡胤與舅舅杜二公商議,讓他上山解散山寨,帶了家屬進京。杜二公上山後,曉喻山寨上原來留守人員:願進京者同行;不願進京者,發給安家費用,各奔前程。不許再聚山林,為非作歹。安排已畢,杜二公安排車輛,載了母親與女兒杜麗蓉,自己與褚氏騎馬,一齊向東京進發。
大軍回到東京,趙匡胤先見過柴榮。柴榮聞信十分高興。苗訓上前恭賀說:
“怎麼樣?貧道說此行必克,而且時間只在兩個月之內,至今不過四十天,我言之不廖吧?”
趙匡胤表示欽佩:“先生真諸葛重生也,這次先生預言又驗,趙某心悅誠服!”
苗訓哈哈一笑,說道:“過去的事再莫提他,且說如今……”,他用眼一直看著鄭恩,感到他愣的著實可愛,於是接著說道:
“不知鄭將軍是否還要打斷我的腿筋!”
鄭恩這渾小子,記性頗好,他像欠了苗訓一筆債似的,總怕人家討帳,因而見了苗訓,嘿嘿一笑,趕快走開,免得苗訓提這檔子事。他認為要躲過去了,正暗自慶幸,如今被苗訓一提,急得他黑頭上沁出了明晃晃的汗水。他“哇哇”大叫道:
“你這個妖道,我怎麼知道你能掐會算?等會兒柴大哥擺宴,你罰我幾大碗不就結了!”
柴榮笑道:“你輸了官司,還要拿我的酒抵帳,也真虧你能說得出!”
他的話,引起了一陣鬨堂大笑。
趙匡胤將董龍、董虎、李通、周霸對柴榮一一作了介紹,柴榮大擺宴席,為他們一行慶功,說待明日朝過聖上,再請旨領賞。
趙匡胤思念父母,略飲數杯,即告辭回家。
在趙家,杜二公和母親、夫人、女兒見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