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部分(第2/4 頁)
程政委忙裝好子彈遞了過來。
呯!鄭衛國第一槍也走空了。呯、呯,又是連續兩槍。這回卻打得很準,剩下的兩個酒瓶都被擊碎。
周參謀長笑道:“總座想必是找到原因了。”
鄭衛國點點頭說:“嗯,其實也沒什麼,主要是軌道鋼太軟,甩過刺刀之後瞄準具就被帶偏了,必須重要校正。”
馮軍長有些懊惱,說:“唉,說了半天還是缺鋼。校槍倒是不難,就怕連續作戰時來不及調整。”
鄭衛國安慰道:“鋼的事情我來想辦法,咱們接著打槍,先不說這些煩心事兒!”說著拿起了最後一枝步槍,就是有兩個槍管的那枝。
楊教授推了推眼鏡,笑問道:“司令員看出這槍的奧妙了嗎?”
鄭衛國笑道:“猜出來一點,還要驗證一下。”說著從彈匣裡取出一排子彈壓上,跟前面的兩種步槍不同,這種步槍用的是日製六五彈。
呯!剛擺上的瓶子瞬間被擊落。與此同時,一枚彈殼噌的一聲從彈倉內跳出來。
柱子一直在盯著看,忍不住驚呼道:“這槍能自動退膛!難道是半自動步槍。”
馮軍長猛然醒悟過來,撫掌笑道:“我就說這槍看著奇怪,原來另外一根槍管是當作導氣管用的。這個設計真是絕妙,絕妙啊!”
周參謀長也是一臉驚訝,忙對程政委說:“怪不得程副司令說八路軍工設計出眾,果然如此。”
程政委點頭說:“嗯,確是有好幾個非常優秀的武器專家,不能小覷。”
周參謀長低聲道:“能挖過來嗎?”
程政委嘿嘿一笑,衝鄭衛國呶呶嘴,笑道:“那就要看司令員的本事了。”
正說著,又傳來了一陣歡呼聲。原來鄭衛國五發全中之後,又裝滿子彈打了五發。並再次全部命中。證明這種步槍不僅設計理念新穎,還達到了實戰要求。
周參謀長又問道:“老程,這槍是誰設計的?”
程政委說:“是120師兵工廠的工程師溫承鼎同志在38式步槍的基礎上研發的。”
歷史上這種步槍直到44年才研發出來,定型後不久120師政委關嚮應不幸病逝,為了紀念關政委,就命名為嚮應式。現在關政委活的好好的,就以發明人溫承鼎的名字命名為承鼎式半自動步槍。
溫承鼎當時估計是想製造捷克式輕機槍,苦於根據地兵工廠條件簡陋生產不了導氣管,只能用廢舊槍管代替,利用活塞導氣式原理直接推動拉機柄復進上膛。為了應對槍口上跳的問題。又在槍口位置增加了防跳器。
周參謀長羨慕地說:“人才難得啊!”
這邊小聲議論時。那邊又將迫擊炮一一擺好,準備試射了。首先試射的是晉察冀兵工廠研發的82毫米迫擊炮,是金陵兵工廠82迫擊炮的山寨產品。柱子上前來了一個三連發,射速和命中率都非常不錯。更為難得的是。炮彈也是由晉察冀兵工廠自產的。唯一的缺陷就是碰炸引信不過關。只能選擇定時引信。在實戰中有可能提前或者延後爆炸。
鄭衛國上看觀察了一下,讚賞道:“除了稍重一點,和炮彈引信需要改進以外。別的地方已經不在金陵產的82迫擊炮之下了。”
馮軍長點頭說:“嗯,這種迫擊炮炮筒稍長,精度比金陵兵工廠的還要好一些。如果能加上膛線就更好了。”
楊教授解釋說:“其實晉察冀兵工廠有能力加工膛線,只是線膛迫擊炮使用壽命短,成本也要高出許多,所以綜合考慮之後就沿用了滑膛迫擊炮的設計。”
試完82炮以後,又測試了一下129師兵工廠生產的60炮。這種迫擊炮的特點是即能曲射,又能平射。在曲射時採用迫擊方式,炮管與地面夾角在45度以上就可以利用炮彈自身重力擊發。在平射時則利用炮筒下端的尾管,尾管裡面設有拉發裝置。使用時讓炮身傾斜,並將炮彈慢慢滑入,然後一拉繩子,尾管裡的撞針就能擊發炮彈上的底火。
程政委親自給大家演示了一翻,曲射時射速很快,而平射時則很準,百米之內甚至精確地從炮樓的射擊孔裡飛進去。
120師研製的50毫米迫擊炮也有類似的功能。當然,這種武器叫擲彈筒可能更準確一些,因為它的擊發方式是按發(用按按鈕的方式擊發),而非迫擊(利用炮彈重量撞擊撞針擊發底火,迫擊炮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相對於50毫米超輕型迫擊炮而言,這種武器具有曲平兩用的優勢。相對於日製50毫米擲彈筒而言,它的穩定性和精度更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