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1/4 頁)
遠光大師頷首,瞧著她的身子,有些疑慮似的,“天色尚早,霧氣大,非辭你先帶丫頭進廂房?”
寄白搖搖頭,“不用了,師父帶我去鼓樓吧。”
公子入畫對疑惑的遠光大師搖了搖頭,“無妨。”便讓寄白身子大半倚在他身上慢慢往鼓樓而去。留下遠光大師看著他們離去的身影,面上驚疑之色更重了,寄白的面相分明是……
將死之象。
走近鼓樓寄白仰頭看著立於高閣的梵鍾,“師父那就是永樂大鐘嗎?”
永樂大鐘是民間最推崇的梵鍾,相傳該鐘內外鑄有經文二十三萬餘字字,無一字遺漏,鑄造工藝精美,為佛教文化的最高傳承。輕撞,聲音清脆優揚,迴盪不絕達半刻鐘。重撞,聲音雄渾響亮,尾音長達一刻鐘之上,方圓百里皆聞其音。
鐘體內外皆鑄有經文,外面為諸佛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彌陀經》和十二因緣咒》,裡面為妙法蓮花經》,鍾唇為金剛股若經》,蒲牢(鐘紐)處刻楞嚴咒》等,計有經咒十七種,皆漢字楷書,字型工整,古樸道勁,勻稱地分佈在鐘體各處,相傳是上古傳下的手筆。為的是弘揚佛法,使佛經傳諸久遠。二十三萬多字的佛經鑄在鐘上,擊鐘一下,字字皆聲,等於誦讀一遍經文,自然是功德無量。
近到鍾旁寄白才瞧清了永樂大鐘的模樣,上端有雕成龍頭的釣手,下端有相對的二個蓮華形撞座,為八葉,撞座以下為草間,下緣為駒爪;以上有池間、乳間,且乳間有小突起物並列環繞,又連結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條帶稱為袈裟,又名六道。另外,釣手傍有呈圓筒狀的插通內部。鐘體光潔,無一處裂縫,實為上品。
公子入畫道,“再一會執事僧便會來敲晨鐘,你可要去瞧那鼓樓?”
清晨先擊鐘,以鼓應之;晚間則是先擊鼓,以鍾應之。早晨敲鐘要在破曉前連擊三遍,每次緊鍾十八下,慢鍾十八下,反覆三遍,共一百單八下。
寄白搖搖頭,在鍾旁慢慢坐了下來,看著公子入畫微微笑道,“這裡很好不是?”霧慢慢有些消散了,光透過來籠罩著她,彷彿下一刻就會在眨眼間隨這霧氣一同消散了。
“二位施主課可要下去?”執事僧上到鐘樓對著公子入畫二人施禮問道。
公子入畫搖搖頭,同施禮道,“不敢打擾,小師父請自便。”
寄白手去觸那鐘上篆刻著的佛經,那執事僧唸了一聲阿彌陀佛後便推著鍾柱向鐘上擊去,鐘聲清揚悠遠,字字皆聲。
寄白閉上眼,聽著耳邊的鐘聲一下一下的像撞進了心裡,再悠悠然的擴散在空中,遞傳到山下。
而鐘聲一下,鼓聲一下應,這邊鐘聲一下一下敲得緊,一聲未散一聲接上,悠悠遠遠的縈繞在她的身邊,那邊鼓聲已接上,反倒像是絃樂般,聲音極好,彷彿是天外頌著經文,淨滌著世人世俗的心。
公子入畫卻是不知為何忽而來到寄白麵前,用手託著她的臉。
寄白感覺到臉上溫暖的觸覺一愣,睜開眼去瞧。卻見公子入畫似是鬆了一口,“師父怎麼了?”
公子入畫伸手去扶她起來,“地上涼。”
寄白失笑,師父未免太過小心翼翼了,也由著他,慢慢的往樓下去,遠光大師又守在鐘樓之下,似乎在想什麼,瞧他們下來便道,“飯堂裡備了早點,進些粥也好。”
三人來到飯堂,僧眾都已坐定,姿態極為隨意,半點不因有來人而不自在,寄白看著他們輕輕嘆了口氣,“師父你說去除了這三千煩惱絲是不是也能像他們這般隨意自在?”
“自在只由心,施主問出這話足見執念仍深,卻是不合適這清修之地。”一蒼老含笑的聲音在後方傳來。
寄白轉過頭,原來是住持大師,她亦微笑施禮,“阿彌陀佛,住持大師那時的談論的佛經確有醍醐灌頂之效,可惜未能長得聆聽。”
住持微微一笑,“半柱香後便是一月一次的論佛,施主若是願意,可至永樂殿一同談論心得,”又對著公子入畫道,“先生當年對佛經的解讀曾讓眾僧眼界大開,只可惜不肯出世,今時今日世俗羈絆,不知可仍有當年的清明?”
公子入畫淺淺道,“住持慧眼。”
住持雙手合十,轉身而去,口中卻念道,“身上有塵,心上無塵。檻內之佛,大羈之道。情之妙諦,盡在其中。斟用情深,至此造極。是佛中聖,乃道中賢。”
寄白喝著粥,心中默唸著住持轉身而去時念的話語,不知為何有些黯然,情之妙諦,盡在其中。斟用情深,至此造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