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不奇怪,只要深入探究一下群眾心理學的這個基本問題,即可破解歷史的奧秘。
因為群眾不管需要別的什麼,他們首先需要一個上帝!
(4)偶像崇拜不會消亡
偶像崇拜永遠不會消亡,因為群眾需要宗教。
我們萬萬不可認為,偶像崇拜不過是過去時代的神話,早已被理性徹底清除。在歷史上同理性永恆的衝突中,感情從來都是戰勝者。
無論是政治還是神學,或者是社會信條,如果想要在群眾中紮根,就必須要採用宗教的形式。因為除了宗教團體之外,沒有一個團體能夠排除討論,而討論必然會產生奮起,這往往是危險的分裂開端。
即使群眾接受的是無神論,這種信念也會表現出宗教情感中所有的偏執狂,它很快就會表現為一種崇拜。
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深刻的思想家曾是一位虛無主義者,是虔誠的有神論者。然而有一天,他受到了理性思想的啟發而突然覺悟,撕碎了小教堂祭壇上一切神仙和聖人的畫像,吹滅了蠟燭,立刻用無神論哲學家的著作代替了那些被破壞的物品。
說到底,這位思想家的宗教感情並沒有絲毫變化,發生變化的只有宗教信仰的物件。
同樣的,偶像崇拜這種形式並不會真正地消亡,無論時代進步到何種程度,即使不再有聖壇與雕像存在,也會有新的形式來替代它。而民眾的迷信與崇拜,卻不會有絲毫的減少。
在當今這個時代裡,群眾固然已經聽不到神或宗教這種詞,但是在過去一百年裡,他們從未擁有過如此多的崇拜物件,古代的神也無緣擁有這樣多受到崇拜的塑像。
在1886年,那位鼓吹對德復仇的布朗熱將軍開始擔任陸軍部長。我們可以看到,在“布朗熱主義”的旗號下,群眾的宗教本能再一次被複活了,不滿於共和政府的民眾群起擁戴他,甚至在任何一家鄉村小酒館裡,都會找到這位英雄的畫像。
這個人被賦予匡扶正義、剷除邪惡的全權,成千上萬的人會為他獻出生命。如果不是他懦弱的性格,不是那樣臨陣怯場而不敢發動政變,那麼以他傳奇般的名望,肯定能在歷史上佔據偉人的位置。
(3…U…W…W)又一個你無法接受的觀念
理解了群體的宗教情結,我們可以對一些十分重要的歷史給出這樣的解釋。
任何一樁慘案,總是群眾所為!
過去的史學研究者在對社會現象進行研究時,往往只注意自然主義的角度,卻忽略了心理學的角度,因此往往看不到一些事件的起源。
這種研究對事實有充分的討論,然而從研究群體心理學的要求看,卻並不總是能夠找出大革命的起因。事件中血腥、混亂和殘忍的一面讓人感到驚恐,但是從那部偉大戲劇的英雄身上,卻很少能夠看到還有一群癲狂的野蠻人肆意妄為,看不到他們對自己的本能絲毫不加約束。
包括這場革命的暴烈,它的肆意屠殺,它對宣傳的需要,它向一切事物發出的戰爭宣言,統統因為研究方法的偏差而被埋沒。只有當認識到這場革命不過是一種新宗教信仰在群眾中的建立時,才會得到恰當的解釋。
除了法國大革命之外,宗教改革、聖巴託洛繆的大屠殺、法國的宗教戰爭、西班牙的宗教法庭,都是受宗教感情激勵的群眾所為。凡是懷有這種感情的人,必然會用火與劍去清除那些反對建立新信仰的人。
譬如遍佈西班牙全境的宗教裁判所,僅在1483到1498年十五年的時間裡,就以火刑處置了十萬人之眾。然而這種極端而殘酷的辦法並不稀奇,凡是那些有著真誠而不屈信念的人,都會採用這樣的辦法來對付反對者。假如他們採用了別的辦法,他們的信念也就不該得到這樣的評語了。
因此,我們所提到的這些大事件,只有在群眾的靈魂想讓它們發生時,它們才有可能發生,即使最絕對的專制者也無能為力。
假如某個史學家說,聖巴託洛繆慘案是一個國王所為,那麼他顯然對群體心理一無所知。
因為所有的屠殺命令,固然可以由君王來發布,卻必須由群體的靈魂來貫徹。
即使是握有最絕對權力的專制君主,充其量也只能加快或延緩其顯靈的時間。
所以我們可以說,無論是聖巴託洛繆的大屠殺,還是慘烈的宗教戰爭,並不完全是國王們所為,就像恐怖統治不完全是羅伯斯庇爾、丹東或聖鞠斯特所為一樣。
在這些事件的深處,統治者的權力並不是永遠存在,有的只是永恆的群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