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溝,順大路延伸,溝對岸樹叢中有旗幟、樹叢前有塊大木牌,上面寫著。。”
左良玉喝道:“寫著什麼?”
那將官不敢說,只是囁囁嚅嚅地說:“寫著不好聽的話,我也沒記住。。。
恐怕中計了!”
左良玉縱馬向前,臨溝一望,對面大木牌上白底黑字,曰:“奉告崑山將軍,君乃釜底遊魂,速速率眾來降,免遭兵潰成擒。”
左良玉大怒,正想揮兵向左,忽見左方戰旗如林,黃埃滾滾;繼而想向右,又見右方旌旄參差,飛塵沖天。後面的追兵仍是離自己三五里,戰鼓不息,喊殺陣陣。於是喝令越壕溝而進,頓時千軍萬馬落入七八尺深,一丈來寬的壕溝中,你擠我踩,人叫馬嘶,壕溝的兩頭忽又有水流了過來,人馬在爛稀泥中喧嚷爬跌。原來這裡是李自成預先讓田見秀率兵掘下的壕塹。
左良玉怒氣沖天,狠加兩鞭,躍馬衝過壕溝,他的十萬大軍也紛紛湧出。
此時早見田見秀掄開山大斧來戰,左良玉毫不畏懼,舉大砍刀來迎擊,不三合,田見秀抵敵不住。左良玉麾軍包圍田見秀,田見秀且戰且退。
左良玉正要追趕,忽聽一聲炮響,闖王伏兵齊出:左有劉宗敏、牛金星;右有李巖、宋獻策。田見秀揮兵殺回,李過、袁宗第從後殺來。
左良玉十萬人馬陷入重圍,轉瞬間不少官兵都已跪在地上成了俘虜。
左良玉見大勢已去,便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向西南衝去,殺開一條血路,一口氣衝出十餘里。此時已近黃昏,左良玉想:“若能逃到許昌,就不愁不能重整旗鼓了!。。”
左良玉的二三千騎兵到一小村,正要過橋,只見橋那邊霞光中樹起兩面大旗,一面上有一大白“劉”字,一面上有“總哨”兩個大金字。左良玉知道那是被呼為“劉爺”的劉宗敏,左良玉大驚,忙令用炸藥炸斷橋樑。而後與二三千騎兵沿河亂竄,各不相顧。
劉宗敏揮軍沿河射箭,左良玉騎兵死傷不少。
天漸漸黑下來。一陣狂風吹過,霎時雷電交加,轉瞬暴雨傾盆,夾著雞蛋大的冰雹。幾十裡戰場的血戰不令自停,左良玉想:“不趁此時逃走,更待何時!”所好他的馬是大宛汗血馬,耐勞忍飢超於凡馬,且能負重負痛,左良玉是全身鎧甲,雖有冰雹砸來,也傷不著,因此,一人一馬頂風冒雨,趕夜黑向西南逃去。
朱仙鎮一仗,闖王大勝,殲敵十餘萬,繳獲馬匹、軍械無數。
第二天雨過天晴,朱仙鎮一帶的百姓都出來歡迎闖王
(朱德樹)
寧遠之戰
公元1662 年,後金兵大舉南侵,直逼山海關。明朝廣寧巡撫王化貞率領的14 萬大軍,與金兵一觸即潰,只好往關內節節敗退。訊息傳到京城,朝廷大為震驚。少數人主張在關外抗擊金兵,大多數人卻主張放棄關外的大片土地,退守山海關。朝野上下籠罩著一片失敗的陰影。
就在滿朝文武拿不定主張的時候,兵部主事袁崇煥,單身匹馬悄俏到關外去查訪。在山上,他碰到一位砍柴的老農,就向他詢問這裡戰前戰後的情形。他認真地聽著這裡今昔的變化,仔細地進行分析。幾天後,他回到北京,徑直來到議事堂,對在場的大臣們說:“給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可守此關隘。”朝廷在進退難定之時,只好接受他的自薦,派他到關外監督軍事,拔給他20 萬餉銀,以招募潰散的兵士。
袁崇煥一到遼東,便馬不停蹄地往關外七十里的前屯趕去。他在虎狼出沒的荒山野嶺裡走了大半夜,顛簸得人疲馬乏,直到天敲四鼓才趕到目的地。
守屯官兵見當朝兵部主事親臨前線,大為吃驚,對他的豪氣壯膽,更是欽佩。
為加強邊防,袁崇煥提出修築重鎮寧遠。可是經略王在晉是個胸無大略的庸官,拒不同意。這時,正好當朝大學士孫承宗親自撫遼,瞭解實情之後,建議朝廷調走了王在晉,並全力支援袁崇煥的主張。派他與大將滿桂等人去寧遠築城駐守,再逐步收復關外失地。袁崇煥派滿桂負責築城,並經常到工地巡視。第二年,堅固的寧遠新城築成了,巍然屹立於山海關外,成為關外的一大屏障。袁崇煥與軍民們在城牆上置酒祝賀,寧遠城披紅掛綵,喜氣洋洋。
寧遠城築成後,袁崇煥令滿桂、趙率教等良將加緊練兵。將士們在軍營教場日夜進行攻守拼殺、騎馬射箭的操練。袁崇煥根據十年來明軍不敢與後金兵交鋒的實際情況,採取了“堅守城池,待機破敵”的戰略。就命人在女牆上配備了弓弩射手,以及紅衣大炮,以便在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