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部分(第4/4 頁)
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手段解決。另一個部分就是增加黃河下游的河水動力,使其能將泥沙帶走,不在河道內堆積。第一部分不是我在負責,我就重點講一下第二部分……”
“……現有河道由於太寬了,它的流速就很緩慢,河水動力不足,因此我們需要把河道縮緊,增加水的動力。因為多年的泥沙堆積,黃河下游已經現成了地上河,這是一條懸河,非常危險。比如開封這裡,黃河開封段河床底部高出兩岸地面河床已高出開封市區地平面7~8米,最高處達10米以上,開封市地下已淹埋了自漢唐至今的7個城市。魏大梁城如今在地面下10餘米深;唐汴州城距地面10米深左右,北宋東京城距地面約8米深,金汴京城約6米深,明開封城約5米深。千百年來,黃河洪水引發楸堤或改道,一直是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安全的心頭之患。要徹底解決黃河千里懸河難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設法既經濟又科學巧妙地使這條懸河不再懸空。所以如果在現有河道上進行改造,要使懸河不再懸空,所花費的代價太大了,而且施工難度也更大,成本更高。這是非常不合算的,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重新選擇挖掘一條新的河道。”李儀祉對著攝影機侃侃而談。
“李副部長,請問為什麼選擇在現有河道北邊,而不是南邊?”普茹寧又問道。
“哦,這是因為黃河下游地貌特徵是,黃河北岸外地勢總體上比南岸外地勢要低,因此在北岸選擇新河道更為理想。新堤和原有北岸大堤之間構成的黃河新河床,不用開挖就比原河道平均降低了7到10米,節約了大量工程,經過我們的建設,新河道的底部比兩岸地平面低五到十米,千里懸河由此化險為夷。新河床低於地面,實施寬深河槽戰略而基本不留河灘,有利於河流進一步下切拓槽。即便將來黃河淤積形勢可能會慢慢發生逆轉,至少可保證新河床使用兩百年以上平安無事。另外,我們為了節省工程量,降低成本,充分利用了原有北岸大堤作為新河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