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部分(第1/4 頁)
“文總,螢幕中間這個黃色的圓桶就是本次試爆的核裝置……”基地負責人於建成少將向文德嗣介紹道。
“嗯,我們現在有多少了?另外它們有多大多重?”文德嗣看了看螢幕上的核裝置,問道。
文總他們當然不會在現場去看,他們這會兒都在堅固的地下掩體指揮部裡。在地下並不影響觀看,這裡到處都是攝像頭。
“我們現在一共有四顆核爆裝置,兩顆槍式鈾彈與兩顆內爆鈽彈,它們的直徑在60厘米以內,長度在200厘米以內,沒有一顆重量大於2000公斤,體積大小完全可以由現有的轟炸機攜帶投擲。”負責人於建成少將興致勃勃的說道:“不過這四顆都是要拿來試爆測試資料的,因此都都是桶狀的原爆裝置,而不是投炸彈設計,所以還不能叫原子彈……”
“直徑在60厘米以內,長度在200厘米以內,不到2000公斤……嗯,這就很不錯了……”對於這個答案,文德嗣非常滿意。
要知道,原時空美國的第一批正式原子彈重量都在4000公斤以上,長度超過三米,因此只有b…29轟炸機才能投擲。
中國能在一開始就把原子彈作的這麼小,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文德嗣時間充分,不需要進行高安全係數的超量設計,只要會爆,能測試收集資料就好。其二,有大量的後面相關資料提供意見與研究方向,核武器研究所(3508所)的傢伙們早已經把“次臨界試爆”玩了上千次了。
所謂的“次臨界試爆”,就是不會發生核爆的試爆。簡單來說,就是把一顆核彈抽掉其鈾核或鈽核,代之以同樣形狀的鋼塊進行試爆。這種不會發生連鎖反應的試爆就是“次臨界試爆”。也就是說,這是要測試由炸藥群構成的原子彈扳機組的效果的試爆。
當核試爆次數夠多,相關引數收集足夠的時候,就不需要進行實際的核試爆了,只要進行次臨界試爆就可以慢慢改善核彈的設計。次臨界試爆的特點是,它本質上只是炸藥引爆,和試爆炮彈與炸彈是一樣的,因此只有幾十上百公斤的炸藥爆炸,所以無法被偵測,或者說無法將其與一般炸
第447章蘑菇是怎樣栽培的(下)
ps:6000字大章,月底求票/p》
…………………………………………
當然,原子彈這種東西再差再原始那也是大殺器的一種,也不是不可以用。至少手裡有了這玩意兒,說話的底氣就大不相同了。文德嗣不是那種好高騖遠的人,雖然他對這種原始核武器興趣不大,但他也清楚飯要一口一口的吃,現在是先解決有和沒有的問題,再來解決好和不好的問題。
但文德嗣不想把這種原始核武器搞得太大,一方面是浪費寶貴的核原料,另一方面就是不好控制範圍。所以他一開始就打算把原子彈小型化,小蘑菇就老老實實的玩小當量的戰術蘑菇,至於大當量的戰略蘑菇自然有專門的大蘑菇——聚變彈,或者俗稱叫氫彈的傢伙來充當。
文總有很大把握在未來的五年內,將戰術原子彈的體積與重量大幅縮小到極致。他的參考物件就是原時空美國的m…388“大衛克羅”無後座力炮上使用的w54型原子彈。這種w54型原子彈相當小,用到無後座力炮上,彈頭僅重23公斤,炮彈全重35公斤,當量選擇僅為10~250噸tnt。而用在其他場合,比如當作核子地雷時,只要增加炸藥塊讓全重加到68公斤,當量變化就可以放大到10~1000噸之間。
原時空美國的這款武器在1956年便發展出來,也就是在首次核爆之後12年就把原子彈縮小到極致。美國的這種超小型原子彈前後共造了2100枚,花了5。4億美元(1960年幣值),也就是說單價僅25~26萬美元左右,約相當於同期戰鬥機價格的一半。
文德嗣打算儘快發展量產這種小型原子彈,並將其投入部隊中使用。這種戰術級原子彈雖然當量小,威力小,但是同樣的它造成的副作用也小,還在文總可以容忍的範圍內,他又不是那種極端環保主義者,只要不是太過分就行了。
對於這種戰術級核武器,總參謀部在經過多次推演之後,主要確定了兩種用途。
第一種是開發“鑽地彈”。在一戰之後,歐洲各國都被慘重的傷亡數字嚇到了,對於碉堡、戰壕、要塞等防禦工事更加的熱衷,列強們都紛紛在大修要塞,特別是那些戰略要地上,大夥都在起勁的修烏龜殼,不但新增了很多,還對以前的那些防禦工事進行加固和現代化改造。而且經歷了一戰的鍛鍊,各*隊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