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頁)
公元二十三年)十月,洛陽。劉秀的處境相當不妙,他的債無法免去,他遇見的試探無處不在,而又有誰能救他脫離兇惡?
劉秀所能做的,似乎只剩下祈禱而已。
洛陽城中,血光正在醞釀,朱鮪等人已經為他伏下刀槍。這不僅是他的預感,更有劉賜的提醒為證。倘若他只想保命,事情倒也簡單,大不了改換姓名,亡命他鄉,萬人海中一身藏,從此山林中多了一位蕭索的隱士,又或者村莊裡多了一位卑微的農夫,而世間不再有劉秀劉文叔。然而,像這樣一躲,他雖然能活下去,卻無異於已經死了,他的仇恨、雄心,包括與陰麗華的婚姻,隨著這一躲,將從此無聲飲恨,化為無人過問的小徑,荒草長滿,抱憾殘生。
因此,他不僅要活下去,而且要最大限度地活下去。他的確要遠離洛陽,躲離朱鮪等人的魔掌,但絕不能以逃亡的方式,而必須以漢朝官員的身份堂堂正正地離開,外放到一個天高皇帝遠、可以積攢實力的地方。
而就漢朝更始政府而言,儘管王莽的新朝已經覆滅,但天下並不太平,全國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州郡並未正式納入帝國的版圖,因此也就需要大量的外放官員,前往這些州郡進行安撫招降。
更始政府中的當權派——出身綠林軍和南陽豪傑的那些高階將領們,沒有人願意外放,他們明白,很快就要大賞功臣,瓜分勝利果實,在此關鍵時刻,他們都爭著要留在皇帝劉玄身邊,盯緊自己該得的那份封賞。因此,安撫州郡的任務,很自然地便落在了一批低階官吏的頭上。
在眾多尚未歸順朝廷的州郡之中,河北地區是一個例外。所謂河北,在當時泛指黃河以北,地域涵蓋今之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其餘州郡,即使派一個不得力的低階官吏去,也可以傳檄而定。然而在河北,局面卻遠非如此輕易。
河北地區乃戰國時代的燕趙故地,自古便多慷慨悲歌之士,民風強悍,野心家眾多,而此時的河北,更是流民武裝滋盛。城頭子路、刁子都眾十餘萬人,流竄黃河、濟水之間;銅馬眾達數十萬,流竄於清陽;尤來、五幡流竄于山陽、射犬;再加上各郡縣豪傑的半割據武裝,要想徹底安定河北,難度可想而知。而這也就決定了,朝廷派往河北的人選,不僅級別要夠高,而且必須才幹非凡。
在綠林軍和南陽豪傑之中,無人願意接過河北這隻燙手山芋。皇帝劉玄也想趁機培植自己的勢力,打算派一名劉氏子弟前往,問計於大司徒劉賜。劉賜有意成全劉秀,於是答道:“劉氏子弟,只有劉秀可用。”
劉玄再問大司馬朱鮪:“寡人慾遣劉秀前往河北,大司馬意下如何?”朱鮪一票否決,道:“劉秀一到河北,必然謀反。”劉玄聞言,心中狐疑不安,再不提起這茬兒。
初,劉秀聽說劉玄有意派遣自己前往河北,暗中大喜,河北正是他心中最理想的外放之地,地域廣袤,人口眾多,一旦能收歸己有,足以爭霸天下。然而,朝廷任命卻久久不下,劉秀不免忐忑不安,向劉賜一打聽,乃知朱鮪從中作梗,心中大恨。劉賜安慰劉秀道:“為今之計,當求告左丞相曹竟。”
曹竟,河北山陽人,儒生出身,漢朝舊吏,王莽篡漢之後,曹竟辭官歸鄉,拒食新朝俸祿,由此以忠義聞名天下。劉玄定都洛陽之後,徵召曹竟入朝,拜為左丞相,以表勸忠良,號召天下。和劉賜相比,曹竟不僅資歷更深,威望更高,而且不帶派系色彩,由他出面替劉秀做說客,的確再合適不過。
劉秀官居司隸校尉,兼有洛陽房管局局長之權,當即批下條子,重賄曹竟豪宅一處。曹竟大怒,斥劉秀道:“小子無狀!行此官場惡習!有事說來,老夫可為則為。老夫若不可為,縱賄我萬金,終不可為。”劉秀大慚,當即以願平定河北相告。曹竟這才轉怒為喜,熟視劉秀,道:“文叔昆陽一戰,誠天下之奇蹟。遍觀滿朝上下,堪能平定河北者,舍君其誰!今君主動請纓,實乃國家之幸,老夫自當為君保舉。”
曹竟見劉玄,道:“陛下可知臣之姓由何而來?”劉玄搖頭道:“不知。”曹竟道:“當年,周武王封其弟叔振鐸於曹,建立曹國,其後人便以曹為姓,曹姓從此而來。”
劉玄書雖念得少,卻也看出曹竟絕非專為給他補習歷史課而來,於是說道:“老丞相有話直講,不必繞彎。”
曹竟道:“以老臣之見,周朝能有八百年江山,全靠封建同姓兄弟。漢朝傳國至今,中途雖有王莽篡位,最終猶能復興,也是因為廣封劉氏宗族的緣故。強秦二世而亡,罪在秦始皇立郡樹縣,嬴氏子弟無尺土之封。如今陛下登基未久,理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