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第2/4 頁)
字和常識課本。它以識字為主,同時介紹各類知識,是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廣泛流傳的蒙學識字教材,一直沿用了600多年。顧炎武說:“漢魏以後,童子皆讀史游《急就篇》。……自唐以下,其學漸微”。作為一種兒童讀物,其使用時間之長在世界教育史上實屬罕見。今存《急就篇》主體部分為七言韻語,或用三言、四言,共34章,計2144個字。《急就篇》在我國古代識字教材史上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其編寫體例和內容對後世童蒙教材如《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等有很大影響。此書自成書後就廣泛流傳,並被傳播到中國周邊國家。
南朝梁代周興嗣編寫的《千字文》通篇四字一句,共250句,在極短的篇幅內容納了極其豐富的內容,涉及天文曆象、歲時變化、名貴物品、古代帝王、品德修養、建築文化、歷史地理、士人農桑、生活起居等。其行文注重聲律對仗,講究用典文采,押韻和諧,抑揚頓挫,即使完全當作詩歌來讀也無妨。如開篇寫道:“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這本書一直沿用了1500多年,至今在民間仍有一定影響。
北宋初年問世的《百家姓》將約500個常用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基本上包括了當時的常用漢字,形式上很像一首四言詩。雖然其內容缺乏文理,但編排合理,句式整齊,讀來順口,易學好記,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諸衛,蔣沈韓楊”。《百家姓》與《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的固定教材,影響深遠,至今仍在流傳。
南宋末年王應麟所作《三字經》繼承了歷史上蒙學教材編寫的傳統,集中了《急就篇》、《千字文》的優點,是一部集識字、自然常識、歷史知識、讀書方法和倫理教育於一身的綜合性蒙學教材,是古代童蒙讀物中的典範教材之一。其句子往往言淺意深,每三字一句,整齊排列,讀起來琅琅上口,非常易於兒童誦讀記憶。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因此,《三字經》出現後就盛行於元、明、清三代,成為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蒙學教材。七百多年來,《三字經》不但是蒙學基本教材,而且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家喻戶曉,老幼皆知,對中國社會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1989年10月,《三字經》英譯本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並向全世界發行。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字經》確定為兒童道德叢書之一。
自唐代實行詩賦取士以後,吟詩作賦成為文人士子的必備能力,詩賦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文人功名的成敗;而格律詩尤其注重聲律對仗,講究用典,因而學習作詩、學會屬對用事也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因此,在韻文識字讀本之外,自唐代以後還出現了許多幫助學童學習聲律對句、瞭解歷史典故的啟蒙韻文讀物,如《蒙求》、《十七史蒙求》、《訓蒙駢句》、《蒙養故事》(《龍文鞭影》)、《笠翁對韻》、《聲律啟蒙》等。
唐代李翰的《蒙求》是中唐到北宋最為通行的童蒙課本。《蒙求》大概是屬對用事讀本,凡596句,2384字,把592個典故編成一篇完整的四言詩。全書所講大多是歷史人物故事,四字一句,兩句一組,互為對偶,隔句押韻,如:“王戎簡要,裴楷清通;孔明臥龍,呂望非熊;楊震關西,丁寬易東;謝安高潔,王導公忠。”其中許多典故成為後來《三字經》、《龍文鞭影》等蒙學讀本的取材來源。在古代語文教育史上,《蒙求》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著作,後世大批蒙書都採用《蒙求》的編法和名稱,可見它的影響之大。
北宋王令的《十七史蒙求》仿照李翰《蒙求》的形式,採用四言韻語,上下兩句對偶,生動地介紹了許多歷史典故,富有教育意義。如:“宋璟第一,李廣無雙。燕許手筆,李杜文章。”“石苞當相,衛青封侯。誤點作蠅,落筆畫牛。”
明代司守謙的《訓蒙駢句》是為學童學習聲律屬對而編寫的一部教材,全文采用平水韻平聲的三十個韻部,按韻部次序編排,每韻三節,每節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對駢句組成,講究平仄,隔句押韻,對仗工整。如開頭第一節:“天轉北,日升東。東風淡淡,曉日濛濛。野橋霜正滑,江路雪初融。報國忠臣心秉赤,傷春美女臉消紅。孟柯成儒,早藉三遷慈母力;曾參得道,終由一貫聖人功。”這本書為學童學習作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在這本書的影響下,清代學者又編寫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