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第3/4 頁)
類似讀物《笠翁對韻》、《聲律啟蒙》等。
明代蕭良有的《蒙養故事》也是仿效唐代李翰《蒙求》編撰而成的蒙學教材,後經明末清初時期的學者楊臣諍加以增訂,改名《龍文鞭影》。其內容主要來自史書中的人物典故,同時又從古代神話和筆記小說中廣泛收集故事,全書包括孟母斷機、毛遂自薦、荊軻刺秦、董永賣身、紅葉題詩等兩千多個典故,按照平水韻平聲的三十個韻部依次編排,四字一句,每句概括一個典故,對仗工整,易讀易記。如“重華大孝,武穆精忠。堯眉八彩,舜目重瞳。商王禱雨,漢祖歌風。秀巡河北,策據江東。”這部書問世後,成為明清時期頗受歡迎的童蒙讀物之一。清朝末年,學者李暉吉、徐蘭畦又合撰了《龍文鞭影二集》。清末和民國時期通行的《龍文鞭影》一般都是將初集、二集合在一起出版。
清代李漁編著的《笠翁對韻》是一本專門用來學習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是清代最流行的聲律類蒙書之一。全書共三十韻,每韻二則至四則不等,從一字對、二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語言工巧藻麗,音韻流暢;內容博採精裁,編排合理,意境典雅優美,又富生活氣息,更易為初學之人掌握。如:“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文中羅列了許多典故,既能夠幫助學子增長見聞,又可以在品德修養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清代車萬育編著的《聲律啟蒙》是一本專門幫助學童學習對偶技巧和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全書按韻分編,內容豐富,形式上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和諧,琅琅上口,使兒童在誦讀中受到語音、詞彙、修辭等方面的訓練。如“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這本書也是清代最流行的聲律類蒙書之一。
此外,還有一些小型百科全書式的韻文讀物,如《名物蒙求》、《幼學求源》等。
南宋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主要介紹各種名物知識,涉及天文、地理、花木、鳥獸、器物、耕作、親屬、家庭、倫理等方面的名稱和常識,採用四言韻語形式,全書凡2720字。如:“天尊地卑,乾坤定位。輕清為天,重濁為地。麗乎天者,日月星辰。潤以雨露,鼓以風霆。”這本書通俗易懂,是古代很受歡迎的一本啟蒙教材。
明末學者程登吉的《幼學求源》原名《幼學須知》,又名《成語考》、《故事尋源》,簡稱《幼學》。清朝嘉靖年間,學者鄒聖脈又作了一些增補並更名為《幼學瓊林》,也叫《幼學故事瓊林》,遍行天下。全書按內容編排為三十三類,廣泛涉及自然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幾乎囊括了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知識與詞彙,是一部名副其實的蒙學百科全書。全文采用駢偶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等,文字簡煉,對仗工整,易學易懂易記,對於學童增長見聞、學習對句和作詩幫助極大,因而是我國明清時期廣泛流傳的蒙學讀物,清代把它與《增廣賢文》並列,人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
明清時期,一些學者還採用韻文形式編寫了專門用來傳授人生處世經驗、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的蒙學讀物,如《小兒語》、《續小兒語》、《好人歌》、《增廣賢文》等。
明代呂得勝、呂坤父子為了促使兒童誦習有教育意義的兒歌,先後編寫了《小兒語》和《續小兒語》,形式上採用四言、六言、雜言句式。如《小兒語》開頭部分:“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沉靜立身,從容說話。不要輕薄,惹人笑罵。”隔句押韻,句式整齊,易誦易記。呂坤還編寫了《好人歌》,內容通俗易懂,每句五字,隔句押韻。如:“好人先忠信,好人重孝悌。好人知廉恥,好人守禮儀。好人不縱酒,好人不嫖妓。好人不賭錢,好人不尚氣。好人不仗富,好人不倚勢。好人不欠糧,好人不侵地。”
清代車萬育編錄的《增廣賢文》篇幅不長,通行本只有3800字左右;以韻文形式將格言排列在一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交錯而出,靈活多變,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突破了傳統蒙學讀物往往以一種句式貫穿始終的基本格式。如:“知己知彼,將心比心”、“相識滿天下,知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