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3/4 頁)
歌教育具有綜合性、全民化的特點。遠古時代的文藝活動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呂氏春秋…古樂》中記錄的“葛天氏之樂”中的所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的樂舞就是最好的說明。當時,人們所歌詠的內容,諸如“敬天常”、“奮五穀”、“總禽獸之極”反映了先民們對農業、畜牧業以及天地自然規律的認識。這些原始樂舞還與氏族部落的圖騰崇拜相聯絡,例如黃帝部落曾以云為圖騰,他的樂舞就叫做《雲門》。堯時則有《咸池》,舜時則有《韶》,這些歌舞中應當有一些原始的歌謠。
清代沈德潛選編的《古詩源》收錄了許多遠古和上古時代的歌謠,如: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堯戒》:戰戰慄慄,日謹一日。人莫躓于山,而躓於垤。
《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伊耆氏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卿雲歌》: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有史可稽的中國第一首情詩——《候人歌》,據《呂氏春秋》所記,系塗山氏之女嬌因思念丈夫大禹所作。這首歌的歌詞僅只一句:“候人兮猗”,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實意。
遠古詩歌的基本形式就是歌謠,遠古歌謠的產生與先民的集體生活密切相關,他們透過歌謠來傳授生產技能,協調勞動節奏,表達內心感受,娛樂群體生活,直接或間接地起到教育的功能。而歌謠是與原始歌舞密切結合在一起的。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們日常勞動生活情景的重演或是慶祝、祭典活動本身。原始歌舞具有詩、樂、舞合一的綜合性——舞即有樂,伴以吟唱應和,就有了詩。因此,遠古時的詩歌往往不是單獨存在的,而詩歌教育也就與勞動生活直接融合在一起,僅僅是他們勞動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教育是生存的一種必需,這樣的教育同時也是勞動技能教育。例如《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短短八個字概括了從製作工具到獵取動物的整個過程。這樣的詩歌既是歌詞,又可以看作是勞動教育的教材。現今廣泛流傳的關於交通守則的歌謠“一看二慢三透過”也具有這樣的特點。因此,完全可以這樣說,遠古歌謠是詩歌教育最初的萌芽和起源。
由於文字正處於草創階段,僅僅被用來對生產勞動進行最簡單的記事,大量的口頭語言和少數的文字元號是脫節的,因此,三皇五帝時期的詩歌教育只能透過口口相傳來進行。根據《尚書》、《呂氏春秋》等古籍的記載來看,遠古歌謠的內容廣泛、形式簡單而多樣,數量應當十分龐大,只是當時無法用文字記述而已。而歌謠作為口頭文學,本身又具有口口相傳的特點,在生活中隨時會產生,又隨時會消失。就拿春秋時期的《詩經》來說,所儲存的詩篇也只是上古時期詩歌中的很少的一部分——《史記》中記載孔子“刪詩”一說,表明最初的詩篇至少應當在3000首以上。即使是在今天,雖然科學技術已經十分發達,文字數量已經非常龐大,使用人群已經相當廣泛,運用技巧已經相當熟練,但要想把所有的民間歌謠記述下來也不可能!而即使能夠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也僅僅是合乎當時政治思想意志和正統道德觀念的很少的一部分而已。
據歷史學家和教育史學研究,我國古代學校的設立,大致從虞舜時代就開始了。《禮記…王制篇》曰:“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舜帝已經設立兩級學校:上庠(大學)和下庠(小學),“國老”、“庶老”是負責教育的長者。“庠”的設立,說明教育場所已經開始和直接的生產勞動相分離,不過它還不完全是專門的學校,還兼有養老功能。當時的教育內容具有綜合性的特徵,把習舞、習樂、習語和學習射箭等勞動技能活動融為一體。
《尚書…虞書…舜典》中記載了舜帝和樂官夔的一段對話: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慄,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譯文:舜帝說:“夔!我任命你為樂官掌管音樂,用音樂教導我們的子孫,使他們正直而溫和,寬厚而恭謹,剛強而不暴虐,簡約而不傲慢。詩用語言文字抒發思想情感,歌用旋律配合歌詞徐徐詠唱以突出詩的意義,音調的高低要合乎吟唱的節奏,音律要能夠諧和五聲。八種樂器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