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第1/1 頁)
這幾年大明的內閣裡,首輔和次輔之爭越來越激烈,想當年這黃次輔還是他一手提拔上來的一枚暗棋,誰知道竟然暗地裡早已生了外心,權勢擴張之快,令他暗暗心驚。永康帝這麼多年不問世事,一心尋仙問道求長生。但是高首輔心裡卻明白,永康帝帝王心術之高超,玩弄權術的制衡之策更是爐火純青,儘管常年不上朝,但是下面的臣子卻沒一個不臣服於他的威懾之下!大明王朝傳到永康帝這一代已經是傳了八位皇帝,如果說前面幾位皇帝還算是勵精圖治,那麼傳到了永康帝這裡,則是徹底對處理朝政失去了興趣。永康帝是先帝的程,怎麼突然間就能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了?憑著自己多年官場上的嗅覺,高首輔覺得其中必有貓膩,若無人在背後指點,黃友仁這廝能呈上這個摺子?兩人是多年的老對手了,俗話說最瞭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敵人,黃友仁的班底他再清楚不過,雖然有幾個能人之輩,但是才華也不在這上面。讓他手下的人出主意如何拉攏朝臣,如何欺上媚下可以,讓他們出一個如此精彩絕倫的點子,根本不可能!可是這背後之人是誰?是又有哪個勢力想要攪入這趟渾水?查!必須得查!不管這人是誰,要麼搶到自己麾下為他做事,要麼,就乾脆毀掉!而悄悄將林清策論遞上去的馬學政,過了幾日之後也收到了當朝次輔黃友仁的密摺。“老夫果然沒有看錯!竟是解決了黃大人的難題!看來此次升遷回京有望了!”馬學政將密摺放到一個匣子裡收好,嘴角揚起得意的笑容,不禁回憶起當時自己讀到那份策論時的心情。其實當官當到了馬學政這份上,對於科舉取士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誠然,科舉考試可以選拔出朝廷需要的人才,可是這些人才更多的是一些只會之乎者也的庸才。文章做的好有何用?試帖詩寫的好又有何用?無論是當父母官還是在京城的六部當官,實際辦理朝務的時候,這些都沒有用。甚至好多官員考中進士後,也不再碰那些四書五經,因為畢竟用不上了。唯一可能有些用的,就是給上官遞摺子的時候,能行文通順,字跡秀美,得上官一個好感罷了。只有進了翰林院這樣清貴的部門才需要繼續研讀文章,畢竟要隨時隨地服務於皇上,擬寫奏摺,給聖上皇子講解經義,修史編撰。雖然人人都道:“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可是隻有頭甲和二甲的幾名科考人才才能入翰林,入了翰林又有多少人出類拔萃,得到聖上賞識?反正他馬叢文在翰林院修了八年的史,也沒有被皇上傳喚過一次。在翰林院裡若無靠山,那就是個清水衙門,冷板凳做到老的人也不是沒有。想他馬叢文當年考上二甲,寫得好詩賦有什麼重要的,只不過是一個大關卡,先卡掉一部分人再講。他真正在意這場院試的還是策論。自從知道黃次輔因為魯地水患之事被永康帝斥責之後,馬叢文就想著這或許是個機會。但是奈何自己在翰林院待了那麼多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根本就沒有什麼切實可行的辦法呈上去。想到院試在即,雖然覺得不過是些區區童生,也不瞭解朝務,有見解者萬中無一,但是也把這題作為策論的題目放了上去,只當開拓自己的想法,聊勝於無。果然,一開始看了幾篇文章後,馬叢文覺得和自己所料不差,並沒有什麼特別出彩的策論,那些學子在意的都是自己的辭藻夠不夠華麗,句式夠不夠工整,論點也都是些老生常談之法,毫無新意!就算有幾篇文章講了一點東西,但是也是不切合實際的書生之談,如空中樓閣,仔細一推敲就沒有立足之地了。而當馬叢文翻到林清這篇策論時,他心裡是震驚的,這些資料的對比,條理清晰的羅列方案,將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及搶救措施所需的銀兩,每一處都寫的非常詳細,甚至還給出了將來防止黃河水患的方法,雖然有些點是前人從來沒有提出過的,但是仔細一想卻又覺得非常有道理!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