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此心安處是吾鄉(第2/2 頁)
瑟瑟發抖,誰沒寫過兩首暗含諷刺的詩文。
杜甫登大雁塔寫,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你說他在影射什麼?
糊糊:“牽連了這麼多人,蘇軾也知難以善罷甘休。
在等待那最終裁決的日子裡,蘇邁每日都穿梭在城市的喧囂中,為蘇軾送去飯菜。
由於嚴格的監獄規定,父子倆無法相見,他們便巧妙地約定,平日裡只送蔬菜和肉食,若是有不幸的死刑判決,便以魚為信,使蘇軾能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一日蘇邁因囊中羞澀,需外出籌措資金,便將送飯之事託付給了遠親。但他疏忽了,忘記告知那遠親他和蘇軾之間的秘密約定。
不巧的是,那位遠親在送飯時,為蘇軾帶去了一條香氣四溢的燻魚。
蘇軾一見,心中頓時湧起一股不祥的預感,以為這必定是死刑判決的前兆,心中不禁充滿了哀傷與絕望。
在這份悲痛之下,他為弟弟蘇轍寫下了訣別之詩,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御史臺詳細彙報了蘇軾詩案的審理進展,整理出蘇軾數萬字的自述材料,並揭露了與蘇軾譏諷言論相關的多位大臣和名士,包括司馬光、範鎮、張方平等二十九位重要人物。
當時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勸說神宗,聖朝不宜誅名士。
曹太皇太后出面干預,章惇積極營救蘇軾,並不惜與王珪翻臉。
神宗最終決定從輕處置,蘇軾倖免於難,被貶至黃州任團練副使,但需嚴格限制在當地,且無權處理公文。
此次風波中,三個人的處罰較重。
王詵因因向蘇軾洩露機密、頻繁交往,且調查時拒不交出蘇軾詩文,對公主不敬,寵愛妾室而冷落正妻,被剝奪了所有官職和爵位。
所以王詵第一次被削官,並非因為不禮敬公主,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捲進了烏臺詩案。
其次是王鞏,被御史附帶處置,發配西南。是被貶得最遠、責罰最重的。從結果上看,對他的懲罰更甚於蘇軾。
罪名繁多,與蘇軾有所牽連,接受蘇軾文字而不報,接受王詵的金錢,加之身為秘書省正字,更是犯了洩露禁中機密之過。
蘇軾對此深感愧疚,頻頻寫信給王鞏,鼓勵他、安慰他,提醒他防範瘴氣,並傳授他摩腳底板以抗瘴之法,勸他戒酒健身。
王鞏深受感動,他以道家思想為慰,安慰蘇軾自己正在修行之中。
八年後重逢,蘇軾賦詞以記,末句流傳最廣: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