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茅山詩禍(第1/2 頁)
吃不飽的大可愛:準確的說,這首詞是寫給陪王鞏流放的小妾宇文柔奴的。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是柔奴不是王鞏。
彩雲之南:詞牌名叫《定風波》,更巧。
雲與海:東坡的黃州完成超進化,這會在嶺南吃荔枝了。
年輕的蘇軾想吃荔枝,但不想去嶺南吃,巴蜀之地亦有,用不著跑那麼遠。
下次能不能把全詞放出來,他想看看“超進化”後的詩詞。
糊糊:“王鞏好歹是宰相的孫子,為何被罰得這麼重,至今沒有明確定論。
第三個受波及的便是蘇軾的弟弟蘇轍,他曾向朝廷請願,願以自身官位為代價,換取兄長的赦免。
儘管他並未收到嚴重的毀謗詩,但因家族牽連,仍遭受了降職的懲處。
至於其他人,張方平與其他高官均被罰紅銅三十斤,而司馬光、範鎮以及蘇軾另外十八位摯友,則各自被罰紅銅二十斤。
這裡的紅銅,乃指天然純銅,在古代冶煉工藝不甚發達之際,價值遠超同等重量的銅錢,價格不菲,可謂重罰。”
言不由衷:懷疑以蘇家兄弟窘迫的經濟情況,能不能交罰款。
十萬伏特:蘇軾交過兩次八斤的。
獨自飛翔:罰款若能了事,誰願意去坐牢呢。
蘇軾連連點頭,幾十斤紅銅其實不多,他掏得起。
糊糊:“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平日裡與蘇軾詩文唱和、互為知己的保守派大臣,在蘇軾身陷囹圄之際,竟無一人為他求情。
相反,那些被保守派詬病為奸邪、小人的變法派大臣,卻紛紛挺身而出,為蘇軾上書求情。”
百忍成金:蘇軾的所有朋友都在被調查之列,他們出面求情肯定是火上澆油、適得其反。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新黨救人救顯得胸襟博大了。
銀河系系花:準確的說,是新黨的一部分人,烏臺詩案最開始就是新黨搞出來的。
痴人說夢:所以章惇和蘇軾後來怎麼反目成仇?
向日葵:政治理念、為人處世差別太大。
糊糊:“元朝有沒有文字獄,歷史上存在著許多爭議。
當然不是誇它文化政策寬鬆,而是統治主體蒙古人不重視漢學,簡而言之就是沒文化,罵他都看不懂。”
奶茶要加糖: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蒙古人從來都是拿刀子講道理。
黑咖啡:一半統治時間禁絕科舉,偏向不言而喻。
糊糊:“唐詩宋詞元曲,曲是元朝的特色文化。
元曲中不少地方的夷狄、胡、蕃之類的字眼,都是直接出現,從不避諱,要換了清朝還不得炸了。”
油菜花:最奇妙的是,某段時間突厥不能說突厥,得叫草原十八部,否則破壞民族團結。
大唐群臣人均不解,為何不能直言,而且他們和突厥之間,哪來的團結?
滑天下之大稽!
糊糊:“元曲作家張養浩有一首作品,《山坡羊·潼關懷古》,相信許多小夥伴,都曾經學過。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因為是元朝文人,所以秦漢的皇帝管不到他頭上,就像唐朝詩人常用漢代唐一般。
國破家亡時,個人命運該當如何,唐朝可以看看杜甫,元朝時可以看看崖山殉國的軍民。
所以有人感慨,寧為太平犬,不作亂世人。
但張養浩別具一格,天下興亡,百姓皆苦。
國家興盛時,朝廷會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苛捐雜稅讓百姓疲於奔命。
不要以為張養浩是不得志的文人,他是元朝漢臣的代表,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元朝第一次科舉,他是主考官之一。
若在明清時期,一位官員公開發表如此言論,懷疑是拿九族試探皇帝的忍耐度。
這首散曲誕生於張養浩前往陝西賑災的路途上,彼時他已辭官歸隱,決意遠離官場紛擾。
聞知朝廷重召,旨在拯救陝西饑民,不顧年邁體弱,毅然應命。
途徑西秦,目睹民眾疾苦,他心懷憤慨,傾盡家財以治旱救災,短短四個月,因過度勞累而離世。”
驕傲的豬豬:挺喜歡這首元曲的,因為短小精悍,背得容易。
孟婆來碗豆漿:長大後,才更明白它的意義,以前是純背應付考試。
吃不飽的大可愛:這一位也是濟南人。
十萬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