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性慾等,都是人類想要滿足的主要慾望。1930950年,心理學界盛行用滿足慾望來解釋有關愛的現象。
然而哈洛開始質疑這種說法。他拿塑膠奶瓶喂幼猴吃奶,然後把奶瓶拿走,幼猴頂多舔舔嘴唇,用爪子抹去嘴邊殘留的奶水,但一旦他要把毛巾拿走,小猴子就會尖叫嘶吼,好像遭受酷刑。幼猴用瘦小的身體壓住毛巾,雙手抓緊毛巾不放,尖叫個不停。
哈洛見狀大感驚訝。哈洛看著幼猴尖叫,想到了愛。哈洛想起,小時候看著母親站在窗前,兩人相隔咫尺,但母親冷淡的神情讓人畏懼。他只能在腦子裡空想她懷抱裡的溫暖。什麼是愛?其傳記作者布魯姆這樣寫道:“心碎了,就知道心是什麼!”哈洛於是著手進行這項既殘忍又美麗的研究。
有奶不一定是娘
獼猴和人類基因相似程度高達94%,換言之,人類等於94%的獼猴加上6%的人。至於其他靈長類的動物,相似程度更高。人類和猩猩的基因相似程度為98%,與黑猩猩的相似程度為99%。因此歷來科學家都偏好以靈長類動物進行實驗。研究靈長類的學者福茨(Roger Fouts)說:“猿猴具有完整的語言體系及綜合多樣的智力。然而我們受成見所限,往往不去研究。”福茨也許很瞭解猿猴的靈性,但哈洛則不然。他說:“我只關心這些猴子有哪些特殊之處可以作為我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我一點都不喜歡猴子,從來都不喜歡。我不喜歡動物,我討厭貓狗,更不可能喜歡猴子。”
這個實驗需要鐵絲剪、厚紙圓筒、通電的線圈、鋼釘、軟布。哈洛先用鐵絲差不多纏繞出猴子的輪廓——四四方方的軀幹,腹部上方有個形似乳房的物體,尖端嵌著鋼製的乳頭,上頭穿了小洞,可以讓奶水流出(如圖6)。
圖6 小猴子與兩個代理母猴
接著哈洛把厚紙圓筒套上絨毛布巾,做出另一個觸感柔軟的假猴子。他依據人體工學原理,製作代理母猴……乳房的數目減少為一個,位置移到胸口中央,這可以增進幼猴的肢體動作與感受能力。他所完成的代理母猴,觸感柔軟溫暖,永遠不會不耐煩,24小時有求必應……
實驗隨即開始。哈洛把一群剛出生的獼猴放進籠裡,裡頭有兩隻代理母猴,一隻由鐵絲纏繞而成,食物取之不盡;另一隻是布做的母猴,乳房裡吸不到奶,但笑容可掬。研究助理詳細記載了這項實驗所造成的創傷。母猴發現幼猴不見了,一邊尖叫,一邊以頭撞擊籠子,幼猴各自被丟進封閉的籠子裡,看不見其他同伴,不停發出啾啾叫聲。
它們害怕極了,一連幾個小時都靜不下來,實驗室裡只聽見小猴子們此起彼伏的叫聲。焦躁恐懼的幼猴蜷縮成一團,尾巴高高抬起,露出屁股,稀軟的糞便不斷從肛門流出,噴得籠子裡到處都是。臭味瀰漫,久久不散。哈洛在實驗記錄中寫道,幼猴的這些反應顯示其情緒極度不穩定。
後來情況出現重大改變。幾天後,幼猴知道母親不會出現,便把感情轉移到布製假母猴。它們爬到布制母猴身上,趴在它胸前,用細瘦的手撫摸它的臉,輕咬它的身體,或在它腹部背部磨蹭好幾個小時。不過布猴無法供應奶水,幼猴如果肚子餓了,會跳下布猴,衝向鐵絲纏成的哺乳機器,吸取源源不絕的乳汁,吃飽後又回到布猴柔軟的懷抱,享受安全感。
哈洛統計幼猴在吸奶和擁抱上所花的時間,並將結果繪成圖表。哈洛想必懷著激動的心情,等候結果揭曉,因為這個結果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影響。“肢體接觸是影響感情或愛的重要因素,這點並不讓人意外。我們沒想到的是肢體接觸可以完全凌駕於吸奶的生理需求之上。兩者懸殊之大,讓我們幾乎可以斷定,幼猴吸奶只是為了維持與母猴之間頻繁的親密接觸。”
哈洛由此確認,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母親總有一天不再分泌乳汁,孩子依然愛著母親,因為他們感受到愛,保有被愛的記憶,只是形態改變了。每一次親子互動,都源自於幼時感受到的溫柔撫觸。哈洛寫道:“只有奶水,人類絕對活不久。”
該親吻還是握手
1930950年,流行冷酷無情的育兒主張。著名小兒科醫生斯波克(Benjamin Spock)建議母親定時餵奶。斯金納以強化的觀點解釋幼兒行為,如果我們想讓孩子不哭,就不應該去抱他們,這樣才不會強化這種行為。心理學家華生宣揚這樣的教養方式:“不要溺愛子女。睡前不用親吻道晚安,如果非要道晚安,寧可向他們鞠躬,握手致意,再熄燈就寢。”
哈洛打算把這些荒誕言論丟進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