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4/4 頁)
記憶以供他們隨意重放,他們只儲存了事故的大致印象,並且,在要求他們回憶具體情節時,他們就會根據現場提供的資訊填補細節。例如,問及“撞毀”的一組人要以符合猛烈碰撞的方式重構他們的記憶,車子行駛較快,有此類碰撞常出現的玻璃碎片。相反,問及“相碰”的一組人則記得車開得很慢,與車速慢相一致的則應是沒有玻璃碎片。有經驗的律師們幾乎天天使用這種誘導性的問題。
1。迪士尼的兔八哥:沒有發生過的記憶
在前面介紹的研究中,儘管自始至終錄影中都沒有出現過玻璃破碎的場景,但“撞毀”組和“相碰”組中某些參加者記得看到了碰撞後的破碎玻璃。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洛夫特斯和她的同事一再證實了產生如此“錯誤的想法”是非常容易發生的。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者向參加者展示了一幅迪士尼樂園的宣傳海報,請他們據此回憶早年在迪士尼樂園的美好經歷,比如唱“小小世界”、騎旋轉木馬、開碰碰車、在各種遊玩專案中穿梭不停以及和兔八哥握手。這些描述是如此溫馨熾熱,以至於許多參加者在實驗之後會毫不猶豫地去迪士尼樂園遊玩。
但是在廣告中有一段故意插入的錯誤,而調查者正是對這個錯誤在參加者身上產生的影響感興趣。兔八哥是華納兄弟的動畫形象,而不是迪士尼的,而且兔八哥從未到訪過迪士尼樂園。之後當參與者被問到有關在迪士尼的記憶時,大約16%的人記得曾經與兔八哥握過手,儘管這件事實際上不可能發生。
記得一些從未發生的積極事件會有什麼壞處呢?也許不會有,除非你打算重回迪士尼樂園把兔八哥介紹給你的孩子。但那些消極事件又會怎樣呢?人們能否記得那些未曾發生過的消極事件呢?在洛夫特斯和其他心理學家的後續研究中,答案是肯定的。
在一項實驗中, 要求參加者描述四段不同的個人經歷,這些經歷是由參加者的一個親人當著他的面講給研究者的。其中三段是真實的而且是由這位親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