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全殲守敵2�4萬人,首創解放戰爭中攻克堅固設防大城市的範例。
1947年12月27日,為了配合東北軍區的冬季攻勢,也為了打擊新任“華北剿匪總司令”的傅作義的囂張氣焰,聶榮臻命晉察冀野戰軍發動了破擊保定以北的平漢路北段戰役。
同時,以部分兵力破擊平綏路、津浦路,使敵分散兵力。
戰役開始,第三縱隊急攻淶水,在保定的國民黨軍第三十五軍中將軍長魯英率領近兩個師星夜北援淶水,被我軍包圍於莊疃。
三縱隊在兄弟部隊配合下,經激戰,殲敵八千多人,魯英被迫自殺身亡,該軍少將參謀長田世舉,少將師長李鼎銘等多名高階軍官被擊斃。
整個平漢路北段戰役,近1個月作戰,共殲敵1�4萬人,達到了預期的戰役目的。
1948年1月,中央軍委命晉察冀野戰軍大舉破擊平綏路。
2月22日,聶榮臻向中央軍委報告,擬發動察南、綏東戰役,戰役部署是:以第二、三、四縱隊向察南,第一、六縱隊(石家莊戰役後經中央軍委批准,晉察冀軍區新組建第一、六、七縱隊)向綏東,打敵兵力薄弱的地區。
為了協同東北軍區的作戰行動,建議戰役於3月中旬開始。
23日,中央軍委覆電同意。
察南、綏東戰役3月20日開始,4月9日結束,共殲敵1�8萬人,解放了1�3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控制平綏路四百餘公里,使張家口、大同處於我軍的威脅之下。
此役還使傅作義部主力來回奔命,增加了後顧之憂,無法抽調兵力出關,有力地支援了東北軍區的作戰行動。
5月9日,晉察冀軍區和晉冀魯豫軍區奉命合併成華北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
下轄:第一軍團,徐向前以軍區副司令兼任司令員、政治委員;第二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羅瑞卿;7月下旬成立第三兵團,司令員楊成武,政治委員李井泉。
當時,3個兵團下轄11個縱隊總兵力共46萬人。
此時華北戰場的形勢與全國各大解放區戰場形勢一樣,每戰皆捷。
3個兵團如能集中使用,是可以打大仗的。
但在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的全域性棋盤上,毛澤東把戰略決戰的突破口選在了東北,華北處於戰略配合位置,主要任務是控制關內華北地區敵軍,不使出關。
聶榮臻仍自覺服從這個大局,甘當配角。
為配合東北軍區作戰,聶榮臻於五六月間命第二兵團挺進熱西、冀東;命楊成武指揮4個縱隊進攻保北地區敵人。
第二節甘當配角(3)
兩個多月中,兩處作戰共殲敵2�8萬人,再次有力地支援了東北我軍的作戰行動。
1948年7月20日、23日,林彪、羅榮桓致電中央軍委,要求華北軍區派部隊攻打大同,分散傅作義部主力,以便東北野戰軍南下作戰。
7月13日,毛澤東為此致電聶榮臻等,提出了華北軍區部隊配合東北野戰軍作戰的3點指示。
不久,又要聶榮臻、楊成武到黨中央所在地西柏坡面談。
8月3日,聶榮臻、楊成武到了西柏坡。
毛澤東對他們說:華北軍區以第一縱隊全部,第二、第六縱隊的各兩個旅,共7個旅,組成西進兵團(即第三兵團),準備西出綏遠作戰,由楊成武統一指揮。
另外,晉綏軍區的第八縱隊,在綏遠地區的一些地方部隊,也歸楊成武指揮。
綏遠是傅作義的必救之地,我軍西出綏遠,就可以把傅作義拖住在平綏線上,調動他們向歸綏轉移。
這樣,就可以使華北敵人不出關、少出關。
毛澤東又說,華北第二兵團要以一部出擊冀東,在北平至承德線作戰,配合東北野戰軍;以一部在北平到張家口一線,配合第三兵團作戰。
第一兵團仍在山西作戰,對付閻錫山。
聶榮臻對毛澤東的這些戰略指示,大為折服。
三兵團西出綏遠和二兵團在平綏線、北寧線的作戰行動,後來被稱為察綏戰役。
8月9日,聶榮臻到第三兵團向團以上幹部作進軍綏遠的動員報告時說:“華北(戰局)的發展趨勢,除太原外,目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就是北線,我們要在那裡想辦法。
消滅北線之敵是東北與華北的共同任務。
二兵團打到冀東去就是為了配合東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